新生儿疾病
早产儿4 h、8 h和12 h排尿方式比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28(2) : 95-9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3.02.006
摘要
目的

分别用4 h、8 h和12 h观察法观察早产儿出生早期的排尿方式,了解3种观察法结果有无差异。

方法

选取出生1~7 d的早产儿32例。男17例,女15例;胎龄32~36+6(34.2±1.5)周;出生体质量1.2~3.6(2.1±0.6) kg。根据记录排尿时新生儿日龄分为7组(第1-7天组)。每个观察对象连续观察12 h,分别对4 h、8 h和12 h记录的排尿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排尿参数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的意识状态(清醒/睡眠)、排尿次数等。

结果

共记录排尿617次。第1天组11例早产儿出生12 h内排尿2~9(5.1±2.2)次,其中4例出生8 h内无排尿。第3天组开始发现早产儿排尿前有手臂或大腿微动或排尿后有啼哭。7组早产儿12 h内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明显的间断排尿模式。第2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和第6天组4 h与12 h排尿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8 h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在所有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残余尿量个体变化大(0~30 mL),次残余尿量随日龄变化不明显。

结论

用4 h观察法可以推测出生7 d内新生儿8 h和12 h内排尿量、残余尿量,但不能替代8 h和12 h观察法观察的排尿频率。

引用本文: 文建国, 徐千雅, 李燕, 等.  早产儿4 h、8 h和12 h排尿方式比较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2) : 95-9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3.02.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尿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尿动力检查逐渐用于评估小儿膀胱功能[1]。如何诊断新生儿膀胱功能障碍仍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题。通常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采用4 h排尿观察法了解膀胱功能,但是4 h观察法是否同样适用于早期早产儿未见文献报道。Sillen和Hjalmas[2]报道对新生儿可以采用4 h观察排尿法了解膀胱功能。但是,其是否可以用于早期早产儿膀胱功能的评估尚不清楚。本研究比较32例出生1周内早产儿4 h、8 h以及12 h记录的排尿参数,探讨3种排尿观察法有何区别,为临床应用不同时间长度观察法诊断新生儿排尿方式异常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至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1~7 d早产儿32例。男17例,女15例;胎龄32~36+6(34.2±1.5)周;出生体质量1.2~3.6(2.1±0.6) kg。患儿因胎膜早破、重度子前期、妊娠并糖尿病等适时终止妊娠剖宫产娩出,其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大于8分。因家属要求住院观察而入住新生儿科。通过体格检查、临床表现、超声影像学检查等排除HIE、脊髓脊膜膨出、后尿道瓣膜症等影响膀胱功能的疾病。此超声检查及体格检查为新生儿常规检查,对新生儿均无风险,该研究经早产儿父母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 评估方法
1.2.1 观察时间及参数

按照日龄分为7组(第1-7天组),对新生儿均进行12 h(9︰00-21︰00)的自由排尿情况观察,每4 h为1个观察时段。每个观察时段安排2位观察者,均为接受过新生儿排尿方式观察的专门培训的临床医师,每人观察3个新生儿,每3 min检查1次新生儿尿垫,以及时发现新生儿排尿。各时段进行严格交班。记录排尿时间、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意识状态(清醒/睡眠)、排尿次数及是否存在间断排尿等。同时记录进奶量及时间,液体摄入量按标准进行。对4 h、8 h和12 h不同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2.2 排尿量的测定

用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LD1102,精确度0.1 g)称量排尿前后的尿垫,二者之差即为每次排尿量。

1.2.3 残余尿量的测定

每次排尿后用超声检测仪(美国GE公司,LOGIQ400)进行残余尿量检测。测得膀胱长径、厚径及宽径后,按容积公式计算残余尿量,残余尿量(mL)=长径(mm)×厚径(mm)×宽径(mm)×0.5[2]

1.2.4 睡眠和清醒状态的判断

清醒排尿新生儿排尿时眼睛睁开,肢体或躯干运动,呼吸和心跳加快。否则,为睡眠中排尿[3]

1.2.5 间断排尿的判定

10 min内出现2次以上的排尿,排尿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尿量[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组之间4 h、8 h、12 h的平均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排尿频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尿次数和排尿频率的比较

共记录排尿617次。第1天组11例早产儿观察时段位于出生0.5~12.5 h,12 h内排尿2~9(5.1±2.2)次,其中4例出生8 h内无排尿。第3天组发现早产儿排尿前有手臂或大腿微动或排尿后啼哭现象。第7天组早产儿中均存在明显的间断排尿现象。第7天组早产儿12 h内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3个时间段(4 h、8 h和12 h)中观察到的每小时排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和第6天组4 h与12 h排尿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8 h与12 h排尿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排尿频率的比较(次/h,±s)

表1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排尿频率的比较(次/h,±s)

观察时段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
4 h0.39±0.300.55±0.300.58±0.260.45±0.140.70±0.310.63±0.250.56±0.28
8 h0.36±0.210.49±0.250.53±0.220.50±0.170.64±0.240.53±0.230.55±0.27
12 h0.43±0.180.49±0.190.58±0.210.56±0.140.58±0.190.48±0.200.49±0.25
F0.443.211.115.915.556.101.11
P0.6500.040a0.3300.003a0.004a0.003a0.330

注:a排尿次数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时段每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的比较

同一组中不同时段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在所有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7次排尿中450次排尿后出现残余尿,4 h、8 h、12 h同一天内3个时间段观察残余尿无明显差异。残余尿量个体变化大(0~30 mL)。1~7 d新生儿残余尿量观察显示次残余尿量随日龄变化不明显,见表2表3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排尿量的比较(mL,±s)

表2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排尿量的比较(mL,±s)

观察时段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
4 h14.00±10.7014.50±10.5014.60±7.7014.60±9.2016.90±19.6017.60±11.3015.90±8.10
8 h12.20±10.4015.30±10.1015.60±10.8014.86±9.3016.10±9.2016.80±10.0015.20±7.60
12 h12.10±9.6015.60±9.1015.60±9.9014.90±10.3015.80±8.9016.50±9.6014.90±8.00
F0.4300.1600.2900.0140.3700.1600.205
P0.6500.4900.5300.9900.6900.0850.815
点击查看表格
表3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残余尿量的比较(mL,±s)

表3

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早产儿不同观察时段残余尿量的比较(mL,±s)

观察时段第1天组第2天组第3天组第4天组第5天组第6天组第7天组
4 h14.00±12.3013.90±9.8013.40±9.5015.50±10.5015.00±9.7019.00±9.8015.40±10.70
8 h12.20±11.6014.80±19.9014.40±9.7014.90±9.8015.20±9.4016.50±9.4015.50±9.20
12 h14.42±13.3015.04±10.4814.12±10.2314.97±9.9415.95±10.4016.15±10.0115.57±9.03
F0.4700.1500.1600.0420.3601.2900.003
P0.6200.8200.7900.9600.7000.2780.997
3 讨论

新生儿期分2个阶段,出生1周内为早期新生儿,出生1周~28 d为晚期新生儿。新生儿出生1~7 d是建立较稳定的排尿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研究多数是针对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的研究较少。文献报道较大儿童采用4 h观察法进行自由排尿的观察[2],但是4 h观察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文献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出生1周内早产儿的排尿方式,对4 h、8 h以及12 h记录的排尿参数进行比较,探讨3种排尿观察法的区别和观察多长时间更能准确判断新生儿排尿方式。

由于新生儿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高,导致其自由排尿模式以量小、频繁、每次尿量不一、常存在残余尿为特征[5]。有报道早产儿间断排尿发生率为60%,足月儿发生率为33%,1岁后显著降低[6]。本组所观察的早产儿存在明显的间断排尿模式。文献报道新生儿每次排尿并不都能完全排空膀胱[7],但每4 h至少排空1次,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残余尿量从新生儿期到2岁前多较恒定,平均4~5 mL。3岁获得尿控时多可完全排空膀胱[8]。另外,有研究发现足月儿和早产儿排尿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足月儿排尿次数、排尿量、排尿时清醒率明显高于早产儿,而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早产儿[9]。本研究所观察的617次排尿中,有450次排尿后出现残余尿,同一天内4 h、8 h、12 h 3个时间段观察残余尿无明显差异;残余尿量个体变化大(0~30 mL),第1-7天新生儿残余尿量观察显示次残余尿量随日龄变化不太明显。

尽管健康新生儿排尿也会迟至出生12~24 h,但是约1/3的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内即排尿,93%的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排尿。对出生第1-7天早产儿进行12 h排尿观察,发现每次排尿量及排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有随日龄增加的趋势[10]。文献报道新生儿出生48 h正常尿量一般为1~3 mL/(kg·h),2 d内平均排尿量为30~60 mL/d,3~10 d为100~300 mL/d。先前研究发现婴儿膀胱容量和月龄有一定关系,膀胱容量(mL)=25+(月龄×3)[11]。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因摄入量少,每天排尿仅4、5次,出生72 h新生儿排尿次数每天15~20次[12]。随着累计观察时间的增加,排尿次数也随之增加。12 h内排尿次数大于4 h、8 h的排尿次数。1周后,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突增至每天20~25次。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平均排尿1次/h,24 h 20~24次,4周后平均1次/h。本研究显示7 d内12 h排尿总次数并无明显随时间增加的趋势。第7天组内12 h内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 h段中观察到每小时排尿次数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出生1周内,不能仅靠4 h观察法推测12 h的排尿频率。

影响新生儿排尿方式的因素很多,观察时应尽可能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液体摄入量、体温、暖箱温度和湿度等[13]。入液量根据新生儿生理需要给以补充,并随日龄增加相应增加到一定液体量。体温每增高1 ℃,代谢率增加10%,不显性失水增加10%,啼哭和大量活动时不显性失水增加30%。暖箱的温度及湿度对新生儿排尿量、排尿次数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暖箱的使用使新生儿体液蒸发较多,排尿量减少[14]。另有学者发现,暖箱中湿度越高,相同规格尿垫越重[15]。提示湿度也是影响排尿量的因素之一。相应的湿度增高,不显性失水减少。对于早产儿和足月儿的肾脏功能的差异,同样可导致排尿的不同。

总之,用4 h观察法可以推断同一日龄新生儿12 h排尿量、残余尿量。但是,对于排尿次数观察4 h和8 h观察法均不能替代12 h观察法。出生7 d内的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排尿反射不明显,如果要确定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排尿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健康早产儿排尿参数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OlsenLH, GrotheI, RawashdehYF, et al.Urinary flow patterns of healthy newborn males[J]. J Urol, 2009, 181(4):1536-1537.
[2]
SillenU, HjalmasK. Bladder function in preterm and full-term infants-free voiding during four-hour voiding observation[J]. Scand J Urol Nephrol Suppl, 2004, 215:63-68.
[3]
LehtonenL, MartinRJ.Ontogeny of sleep and awake states in relation to breathing in preterm infants[J]. Semin Neonatol, 2004(9):229-238.
[4]
OlsenH, GrotheI, RawashdehYF, et al.Urinary flow pattern in premature boys at the 32th gestational week[J]. J Pediatr Urol, 2009, 5(Suppl 1):65.
[5]
OlsenLH, GrotheI, RawashdehYF, et al.Urinary flow patterns in first year of life[J]. J Urol, 2010, 183(2):694-698.
[6]
JanssonUB, HansonM, SillénU, et al.Voiding pattern and acquisition of bladder control from birth to age 6 years-a longitudinal study[J]. J Urol, 2005, 174(1):289-293.
[7]
OlsenLH, GrotheI, RawashdehYF, et al.Urinary flow patterns of healthy newborn males[J]. J Urol, 2009, 181(4):1857-1861.
[8]
NeveusT, von GontardA, HoebekeP, et al.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J]. J Urol, 2006, 176(1):314-324.
[9]
杨黎文建军王亚伦足月儿与早产儿排尿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2):35-38.
[10]
陈燕王亚仑芦山出生1~7 d早产儿12 h自由排尿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96-98.
[11]
WenJG, YeungCK, ChuWCW, et al.Video cystometry in young infants with renal dilation or a histor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 Urol Res, 2001, 29(4):249-255.
[12]
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4-335.
[13]
DuttaS, SainiSS, Narang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anitary napkins and absorbent nappy pads for urine output measurement in neonates[J]. Acta Pediatric, 2009, 98(6):970-973.
[14]
AmeyM, ButchardN, HansonL, et al.Cautionary tales from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diapers may mislead urinary output estimation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8, 9(1):76-79.
[15]
程书华文建国张凤尿垫称重法测量超低出生体重儿尿量准确性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56-258.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