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三点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20(2) : 132-135.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2.011
摘要
目的

探讨根据胆囊三角解剖特点设计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采用"三点法"经脐SILC治疗的204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19例,年龄23~68岁、平均47岁;胆囊结石176例,胆囊息肉21例,胆囊结石和息肉并存者3例,胆囊腺肌病4例。

结果

204例中,198例获得成功,术中胆囊三角均暴露良好,手术成功率为97.1%(198/204);4例在剑突下增加1个操作孔,2例中转开腹。198例手术成功患者均随访1个月,均恢复良好,无腹痛、发热、胆漏、出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手术切口处未见明显手术瘢痕。

结论

根据胆囊三角解剖特点设计的经脐SILC能够在术中良好地暴露胆囊三角,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性好,性价比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方法。

引用本文: 王康华, 程远, 蒋泽生, 等.  三点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J]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2) : 132-135.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2.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ngle-incis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SILC)因其微创、术后疼痛更轻微、恢复快及安全系数高被认为是现今能实现无瘢痕胆囊切除的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hre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PLC)成为新的标准术式[1,2,3,4,5]。但是在SILC术中使用常规器械操作不方便,影响胆囊三角的暴露及处理。因此,构建出腹腔镜下操作空间并充分暴露好胆囊三角是SILC的难点和关键点[6,7]。而根据胆囊三角解剖特点设计的"三点法"经脐SILC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204例采用"三点法"经脐SILC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在18~70岁;(2)BMI≤40 kg/m2;(3)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腺肌病;(4)患者愿意遵守该术式要求,并签署书面手术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麻醉分级为Ⅳ~Ⅴ;(2)术前怀疑合并Mirrizi综合征、胆总管结石或者胆囊恶变;(3)合并急性胆管炎;(4)长期服用抗凝药物;(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6)拒绝行腹腔镜手术。共纳入204例,男85例,女119例;年龄23~68岁,平均47岁。其中胆囊结石176例,胆囊息肉21例,两者并存3例,胆囊腺肌病4例。病程为8 h~11年,平均为7个月。其中合并急性胆囊炎6例,发病时间均<72 h,且患者有美容要求。148例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56例无任何症状。患者术前均进行了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腹部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号:ZJYY-2012-GDEK-001),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器械与材料

5 mm、10 mm Trocar和不可吸收夹(康尔医疗器械公司,浙江桐庐),30°腹腔镜(Olympus,Tokyo,Japan),超声刀(Ethicon Endo-Surgery,United States)。

1.2.2 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取反Trendelenburg体位,建立CO2气腹。脐孔内缘皮肤上做一个15 mm的弧形切口,经切口插入直径10 mm Trocar,供腹腔镜出入;间隔少许组织再插入一直径5 mm Trocar,供操作器械出入。将0号微乔线的三角针掰成直针做为穿刺针使用。先探查腹腔观察胆囊炎症程度,分别在右侧锁骨中线8~9肋间和脐部右下方约5 cm处使用穿刺针穿刺,置线悬吊胆囊底部和胆囊壶腹部(图1A图1B),将胆囊底部的缝线向上提拉,壶腹部缝线向右下牵拉,胆囊底、胆囊壶腹及胆囊管与肝总管交点构成三点(图1C),此时胆囊前后三角区的结构充分暴露,利用这两个区域的解剖特征可清楚地辨别胆囊管及胆总管。经左侧Trocar使用超声刀仔细分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动脉直接使用超声刀离断,于胆囊管近端上2枚不可吸收夹,远端上1枚,剪断胆囊管,顺逆结合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棒确切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胆囊床后,离断胆囊。术毕常规缝合脐部切口,并在周围注射长效利多卡因。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三点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 1A 胆囊底部吊线 1B 胆囊壶腹部吊线 1C 胆囊底、胆囊壶腹、胆囊管与肝总管交点,三者构成三点 a:胆囊底;b:胆囊壶腹;c:胆囊管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三点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 1A 胆囊底部吊线 1B 胆囊壶腹部吊线 1C 胆囊底、胆囊壶腹、胆囊管与肝总管交点,三者构成三点 a:胆囊底;b:胆囊壶腹;c:胆囊管
2 结果

204例患者中,198例顺利完成SILC,成功率为97.1%;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为42 min,术中出血量2~10 mL、平均为5 mL;术后6例患者当天感到脐部切口处疼痛,其余患者均无特殊不适;术后8 h下床活动,24 h后进流食,均于术后第2~3天出院。术后均随访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腹痛、发热、胆漏、出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复查均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患者无特殊不适,均恢复良好。另4例因胆囊局部组织粘连严重而在剑突下增加1个Trocar,2例因胆囊肿大并充血严重中转开腹,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开腹胆囊切除术已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a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所取代,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由于患者对于美容的要求及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LC已先后经历了四孔法、三孔法、两孔法[8],但始终无法实现手术后无瘢痕。因此,寻求一种单孔或无孔微创外科技术已成必然。2004年,Kalloo等[9]报道了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技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动物实验,成功实现手术后体表无瘢痕。Marescaux等[10]在2007年报道了第1例经阴道NOTES胆囊切除术。但NOTES仍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和缺点,例如手术入路、器械的选择和感染问题等[8]。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 surgery,LESS)与传统腹腔镜技术相比是一种更微创的术式,在减少穿刺孔数目的同时,将穿刺孔隐藏于脐部凹陷处,从而提供与NOTES一样的无瘢痕效果,并有效地避免了NOTES技术的诸多缺点[11]。目前,LESS已应用于普外科、妇科及泌尿外科等领域,而胆囊切除术是LESS应用最为成熟的手术。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SILC的文献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手术采用专用的单孔腹腔镜器械,这些器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能重复使用,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困难;并且部分使用常规器械的SILC存在器械置入部位集中,容易导致器械在体外相互干扰,同时在体内集中的器械也会干扰操作并影响手术区域的视野暴露,这些常是SILC失败的原因。因此,笔者根据胆囊三角的解剖特点,在借鉴已报道文献的经验基础上[14],采用"三点法"经脐SI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经济可行,适合推广应用。

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右叶下缘共同形成的三角区域,该区域内有右肝动脉、胆囊动脉、副右肝管穿过,在腹腔镜下对此处进行操作,解剖结构能得到清楚显示,相对不容易损伤其他重要组织[12]。在该区域内,若能最大限度地显露胆囊三角区,就能清楚分辨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壶腹即"三管一壶腹",从而大大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风险。同时,与胆囊前三角解剖特征相比,胆囊后三角相对宽大,其表面被覆浆膜,无胆囊动脉主干,组织相对疏松,易于分离。当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若从此处先分离,将为手术提供极大方便[13]。因此,结合以上解剖特点,同时为了弥补经单孔条件下暴露胆囊三角困难的缺点,笔者根据胆囊三角的解剖特点,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14],在经脐SILC中通过缝线悬吊胆囊底、胆囊壶腹,最终形成由胆囊底、胆囊壶腹及胆囊管和肝总管的交点构成的清晰三点,呈现钝角三角形,使"三管一壶腹"显露清楚。

对于术中注意事项笔者总结如下:(1)对于胆囊与周围有少许粘连,经过"三点法"悬吊后,将两处悬吊点分别向上和右下牵拉,使胆囊前三角扩张,胆囊管与胆总管呈近乎直角的状态,此时利用超声刀解剖胆囊颈部,分离胆囊三角区的脂肪组织、胆囊管更好操作,且更安全。(2)对于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严重者,利用胆囊后三角的解剖特点,笔者在进行胆囊壶腹部吊线时,将该缝线交叉,胆囊底部的吊线依然向上牵拉;而对于壶腹部的吊线,只牵拉其中的一个线头,此时胆囊后三角可显露非常清楚。打开胆囊壶腹浆膜,此时遇到的管道为胆囊管,廓清后三角内的脂肪组织,直到暴露胆囊管后壁,再于胆囊前三角沿胆囊管前内侧分离,使前后三角贯通,最终胆囊管充分游离。笔者认为,通过这一系列的缝线悬吊,不仅充分显露胆囊三角,也减少了体内的操作器械的使用,解决SILC使用常规器械时导致器械相互干扰的难题,大大增加手术的操作空间。

本组204例病例中,4例因胆囊局部组织粘连严重而在剑突下增加1个操作孔后完成了手术,2例因胆囊处于急性炎症期而充血水肿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因此,对于本术式,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尽管目前还没有文献明确指出SILC的适应证,部分报道认为对于BMI正常、无合并急性感染等并发症、年龄≤60岁等都在其使用范围[11,14,15],也有文献报道认为,BMI>30 kg/m2、伴有急性胆囊炎症状的患者也可考虑使用[16]。目前,笔者倾向于较为开放的手术适应证,但对于BMI>40 kg/m2、体形高大者,近期有胆囊炎症频繁者,或急性胆囊炎发病时间超过72 h者,腹部有手术史者均不应行SILC。

相对于传统TPLC,"三点法"经脐SILC后恢复更快,切口疼痛明显减轻,美容效果显著,基本达到"无瘢痕"。同时,该术式对手术器械的要求不高,避免了使用一次性专用单孔腹腔镜器械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且学习曲线较短。对于已开展TPLC的医院,其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但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对于胆囊周围粘连严重者,胆囊三角的暴露效果仍不太理想;(2)操作受患者体形的影响,如肥胖、身材较高的患者,常规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长度难以达到要求。因此,下一步研究则需要对胆囊三角可暴露程度进行系统的分级评估,以明确行SILC的难易程度,并进一步改进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相信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随机对照研究的论证,"三点法"经脐SILC很可能取代TPLC成为胆囊切除的新标准术式。

参考文献
[1]
ChengY, JiangZS, XuXP. et 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cholecystectomy vs thre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 large-scale retrospective stud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26):42094213.
[2]
PanMX, JiangZS, ChengY. et al. Single-incision vs thre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3):394398.
[3]
蒋泽生, 程远, 徐小平, . 吊线法与三器械法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J]. 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6):455458.
[4]
PanMX, LiangZW, ChengY. et al. Learning curve of transumbilical suture-suspension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29):47864790.
[5]
潘明新, 程远, 高毅. "三点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7):17151717.
[6]
戴小明, 黄秋林, 贺更生, . 改良腹壁吊线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 中国内镜杂志, 2012(04):384386.
[7]
胡三元, 张光永. 悬吊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 2(1):2227.
[8]
程远, 潘明新.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新进展[J]. 广东医学, 2011, 32(3):389391.
[9]
KallooAN, SinghVK, JagannathSB, et al. Flexible transgastric peritoneoscopy: a novel approach to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4, 60(1):114117.
[10]
MarescauxJ, DallemagneB, PerrettaS, et al. Surgery without scars: report of transluminal cholecystectomy in a human being[J]. Arch Surg, 2007, 142(9):823827.
[11]
郭伟, 张忠涛, 韩威,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4):304-306, 317.
[12]
高青, 李琪.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60例Calot三角解剖特点与临床处理[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7, 10(5):324326.
[13]
游晓功, 施宝民, 荆丽艳, . 胆囊后三角应用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11):975977.
[14]
CuestaMA, BerendsF, VeenhofAA. The "invisible cholecystectomy": A 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operation without a scar[J]. Surg Endosc, 2008, 22(5):12111213.
[15]
HodgettSE, HernandezJM, MortonCA, et 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 (LESS) cholecystectomy[J]. J Gastrointest Surg, 2009, 13(2):188192.
[16]
TacchinoR, GrecoF, MateraD.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surgery without a visible scar[J]. Surg Endosc, 2009, 23(4):89689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