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
亚洲地区1990—2030年避孕状况及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0,40(1) : 30-36.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16.2020.0007
摘要
目的

分析亚洲各地区已婚/同居育龄女性的避孕状况和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为保障女性生殖健康权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990—2030年间亚洲各地区避孕相关数据,分析亚洲各地区已婚/同居育龄女性的避孕率、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数据来源于《全球避孕方法使用状况2017》)。

结果

2017年亚洲地区避孕率由1990年的56.8%(95% CI=53.6%~60.3%)上升至66.0%(95% CI=60.9%~70.0%)、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由1990年的14.2%(95% CI=12.6%~16.3%)下降至10.1%(95% CI=8.5%~12.4%)。与1990年相比,2017年现代避孕方法使用比例升高。2017年中国的避孕率为83.3%(95% CI=70.8%~91.0%),与1990年的78.3%(95% CI=70.8%~84.5%)相比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现代避孕方法的比例由1990年的98.6%上升为99.0%,中国的避孕率高于全亚洲的平均水平。2017年中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分别为13.1%(95% CI=9.7%~18.4%)、4.6%(95% CI=2.4%~9.5%)、12.2%(95% CI=10.2%~14.6%)、13.2%(95% CI=10.3%~16.7%)、14.1%(95% CI=11.7%~17.2%)。中国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较低(3.7%,95% CI=1.4%~8.3%)。预测至2030年,中亚、东南亚、南亚及西亚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将呈下降趋势(P<0.001),但是中国和东亚地区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率将呈上升趋势(P<0.001),而未满足计划生育需要的绝对人数会逐年递减,出现双向效应。

结论

2017年亚洲各地区避孕率升高,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有所下降。预测至2030年,该状况仍有可能延续。但是中国应关注将会出现的计划生育需要率上升、绝对人数减少的双向效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计划生育服务调整和满足。

引用本文: 金梦华, 武俊青, 徐双飞, 等.  亚洲地区1990—2030年避孕状况及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 [J] .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0,40 (1): 30-36.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16.2020.0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避孕旨在帮助夫妻或个人能够自由、安全地决定生育间隔和生育个数,其手段主要包括现代避孕方法和传统避孕方法的使用[1]。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是指一定时期内,有延迟生育需求或没有生育意愿却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已婚/同居育龄女性人数在所有已婚/同居育龄女性中所占的比例[2],属于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标。一项覆盖172个城市的研究表明,满足其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预计可以帮助约29%的妇女避免死亡[3]。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满足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是遏制艾滋病[4]、降低儿童死亡率[5]、促进育龄女性生殖健康、实现全民普遍享有生殖健康目标的核心[6,7]。因此,及时、精准地评估已婚/同居育龄女性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是保障生殖健康权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