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11例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8,33(3) : 196-199.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32.2018.03.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

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8月收治的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暴发性心肌炎患儿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胎龄(37.7±1.6)周,入院体重(3 382±675) g;早产儿5例,足月儿6例;夏季发病9例,冬春季发病2例;生后3~5 d起病8例,2~3周起病3例;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气促、精神反应差。患儿均伴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合并心源性休克10例,严重心律失常伴多脏器功能损伤7例,病毒性脑膜炎7例。10例患儿脑钠肽、肌钙蛋白I显著升高,且肌钙蛋白I超过20 μg/L患儿均预后不良。予以限制液量、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纠正休克、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合并呼吸困难患儿给予机械通气,治愈7例,死亡4例。存活患儿中6例随访至6~12个月,其中4例出院后1~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正常,2例超声心动图持续异常,最终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结论

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及时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提高生存率。

引用本文: 许平, 申青华, 杨春燕, 等.  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11例临床特点分析 [J] .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8, 33(3) : 196-199.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32.2018.03.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严重及最特殊的类型,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之一,发病率极低,主要特点为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患儿常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如泵衰竭和循环衰竭,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还常伴有呼吸衰竭和肝肾衰竭,病死率极高[1]。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以发热、呕吐、食欲减退、精神反应差等心外表现为主,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误诊和漏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16年1~8月确诊的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8月收治的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昆明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2]和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紧急救治[3],以及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纳入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如发病突然,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精神反应差,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拒奶、呼吸急促,数小时或1~2 d即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严重患儿可出现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显示心肌严重受损,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改变,则临床诊断暴发性心肌炎。

二、方法
1.资料收集:

(1)一般情况:性别、胎龄、入院体重、入院时间、起病日龄、原发病诊断、住院时间、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及体征等;(2)围产期因素:母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窒息史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出凝血功能、心梗三项、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TORCH、大便肠道病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等;(4)治疗及预后。

2.病原学检测:

确诊心肌炎后及时采集鼻咽拭子,应用ABI 7500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采用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和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同时应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

结果
一、一般资料

研究期间共收治危重新生儿816例,确诊暴发性心肌炎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胎龄(37.7±1.6)周,入院体重(3 382±675) g;早产儿5例,足月儿6例;本院收治8例,外院转入3例;生后3~5 d起病8例,2~3周起病3例;发病季节1月份1例,5月份1例,6~8月份9例。母亲妊娠期高血压3例,产前发热3例,胎盘早剥2例;患儿重度窒息3例,1 min Apgar评分1~3分,5 min Apgar评分5~7分;宫内窘迫3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脓毒症伴感染性休克4例,宫内感染性肺炎2例,新生儿肺炎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例,新生儿肺炎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患儿确诊暴发性心肌炎时间为起病后2~6 d,平均住院时间(13.5±2.1) d。

二、临床表现

患儿均表现为精神反应差、食欲减退、气促、拒奶。其中发热9例,持续时间3~9 d,伴呻吟6例、呕吐5例、抽搐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10例,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皮肤发花、末梢凉;严重心律失常7例;肝功能损伤伴肝脏肿大7例;胃肠功能障碍9例;凝血异常7例,其中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病毒性脑膜炎7例;贫血9例。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2~5 d心肌cTnI增高10例,平均(10.11±10.36)μg/L;CK-MB增高10例,平均(243.3±478.3) IU/L; BNP >35 000 ng/L 10例;肝酶升高7例,平均(135.4±161.3) IU/L;血小板降低5例,中位血小板计数77×109/L;D-二聚体增高7例,中位数11.7 mg/L(正常值<0.5 mg/L);纤维蛋白原降低9例,平均1.39 g/L;白蛋白18~25 g/L 6例,26~30 g/L 5例。鼻咽拭子PCR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4例,风疹病毒IgM阳性2例。脑脊液异常7例,细胞数170~2 200个/mm3 。见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11例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

表1

11例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

编号cTnI(μg/L )BNP (ng/L)肠道病毒风疹病毒CK-MB(IU/L)预后
13.21>35 000阳性阴性123扩张型心肌病
20.09>35 000阳性阴性32治愈
37.48>35 000阴性阴性78治愈
453死亡
511.93>35 000阴性阴性104扩张型心肌病
626.69>35 000阴性阳性134死亡
70.26>35 000阴性阴性77治愈
823.51>35 000阴性阳性87放弃死亡
91.33>35 000阳性阴性101治愈
1021.35>35 000阴性阴性1 600死亡
118.29>35 000阳性阴性177治愈

注:"-"为未检测;cTnI为肌钙蛋白I,BNP为脑钠肽,CK-MB为肌酸激酶同工酶

2.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功能减退5例,左室射血分数36%~64%,其中左心增大3例,全心增大1例;心肌节段性运动不良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2例。

3.心电图检查:

ST-T改变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快速心房颤动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1例,交界性逸搏左后分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下壁导联Q波1例。

四、治疗

患儿确诊时间为起病后2~6 d,给予吸氧、镇静、限制液量、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磷酸肌酸营养心肌等基础治疗,以及强心药、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休克、改善心功能治疗。患儿确诊后均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10 mg/(kg·d),连用3 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量至停药。10例合并呼吸困难患儿均行机械通气治疗3~5 d。贫血患儿输注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机制异常患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小剂量肝素。所有患儿均未给予抗病毒治疗。4例患儿治疗2~3 d休克纠正,7 d左右心功能好转,心率降至正常;3例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入院7~10 d心率稳定。

五、转归及预后

治愈7例,死亡4例(均为早产儿),其中1例放弃后死亡。死亡患儿cTnI分别为26.69、21.35、23.51 μg/L,显著高于存活患儿。死亡患儿除cTnI显著增高外,还存在血小板明显降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2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心跳骤停,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于家中死亡。治愈7例,随访6例(6~12个月),4例出院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BNP和cTnI恢复正常;2例超声心动图未恢复正常,分别于生后12个月和8个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其中1例生长发育略低于同龄儿。见表1

讨论

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严重的类型,早期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本组患儿主要以发热、食欲减退、精神反应差、拒奶、气促等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起病。王颖等[5]报道64例小儿暴发性心肌炎,以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烦躁、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神症状为首发症状。与儿童及成人以胸闷、胸痛、乏力为主要表现不同,婴儿起病以心外症状首发,与本组报道一致,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新生儿以发热起病,病情进展快,出现拒奶、反应差,呼吸急促、循环不良等类似脓毒血症表现,但实验室检查不支持细菌感染时,应高度怀疑心肌炎,积极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本组11例中6~8月份发病9例,为肠道病毒感染流行季节,实验室检查肠道病毒阳性4例,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2例。童笑梅[6]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诊疗现状中指出,肠道病毒在很多地区全年均有感染流行传播,一般在7~11月份发病率高,1岁以下婴儿感染率比儿童和成人高7倍,在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3%;主要表现为发热,其他包括无菌性病毒性脑膜炎、肺炎、肝损害和心肌损害,与本组病例基本一致,但本组患儿以暴发性心肌炎为主。本组7例患儿合并病毒性脑膜炎,同时期本院普通儿科病房收治肠道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较多,考虑肠道病毒感染同时累及到心脏和脑[7],但未行脑脊液病毒检测。因此,建议夏季怀疑为肠道病毒感染且伴有发热的新生儿,应积极行血清和脑脊液病毒检测,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本组患儿生后3~5 d发病8例,考虑与产前、产时感染有关,其中3例母亲产前有发热,5例有胎儿宫内窘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窒息史或胎盘早剥情况,提示产前及产时缺氧患儿生后易发生重症感染,宫内感染[8]可能是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的发病因素。本组死亡患儿均为早产儿,提示早产儿一旦发生暴发性心肌炎预后不良,可能与早产儿各脏器功能不成熟、免疫功能差、代偿能力不足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暴发性心肌炎新生儿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BNP是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主要分泌自左心室肌细胞,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分泌增加。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严重,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减弱,心室充盈压增高,从而刺激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BNP,使血浆BNP水平升高。BNP合成和分泌的速度很快,可以作为小儿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敏感和特异指标[9],经治疗,恢复期患儿血浆BNP水平逐渐下降,表明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及整体心功能情况。

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主要以CK-MB和cTnI定量检测为确诊指标,且cTnI改变较CK-MB更敏感[10]。本组4例死亡患儿cTnI均显著增高>20 μg/L,但CK-MB仅轻度增高(88~104 IU/L)。Türker等[11]研究显示,cTnI是预测早期死亡最敏感的指标,其中脐血cTnI 4.6 μg/L是预测死亡的截点,与本文结果一致。

心肌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2]。本组2例患儿最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时间分别是发病后8个月和12个月。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各种心肌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或直接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因此,有效预防心肌炎患儿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需长期随访研究。

综上,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组患儿以夏季多见,且病情重、进展快,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病死率高。cTnI超过20 μg/L、合并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低蛋白血症患儿死亡风险明显增加。一旦诊断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应积极抢救,以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循环、纠正休克、保护各脏器功能为主,对于病情严重患儿,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3,14]和丙种球蛋白[15]等积极综合治疗能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加强母亲孕期保健及胎儿保健,避免早产、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暴发性心肌炎的重要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SankarJ, KhalilS, JeevaSM, et al. Short-term outcomes of 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is in children[J]. Pediatr Cardiol, 2011, 32(7): 885-890. DOI: 10.1007/s00246-011-0007-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定草案)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 15(5): 315.
[3]
杜军保张清友. 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紧急救治[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 19(11): 925-927. DOI:1003-515X(2004)11-0925-0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医学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成人暴发性心肌炎工作组.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 45(9): 742-752.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7.09.004.
[5]
王颖袁越王勤.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6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 28(12): 935-937.
[6]
童笑梅.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诊疗现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 25(2): 73-75. DOI :10.3969/j.issn.1673-6710.2010.02.005
[7]
叶鸿瑁. 积极防治新生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 15(8): 449-4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2.08.001.
[8]
杨进如张岩. 宫内柯萨奇病毒感染致新生儿心肌炎并心律失常1例[J]. 新生儿科杂志1999, 14(04):185.
[9]
李运泉陈国桢覃有振. 小儿心力衰竭N端脑利钠肽原的临床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 17(3): 285-288.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3.014
[10]
韩彤妍朴梅花童笑梅. 新生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28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18(2): 212-214. DOI: 10.3321/j.issn:1005-4529.2008.02.023.
[11]
TürkerG, BabaoğluK, GökalpAS, et al. Cord blood cardiac troponin I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short-term outcome in perinatal hypoxia[J]. Biol Neonate, 2004, 86(2):131-137. DOI: 10.1159/000079068.
[12]
林霞于永慧孙正芸. 暴发性心肌炎14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26(1): 32-34. DOI: 10.3969/j.issn.1003-515X.2011.01.013.
[13]
汤磊朱叶芳. 36例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2014, 43(31): 4241-4242.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4.31.042.
[14]
KlugmanD, BergerJT, SableCA, et al. Pediatric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myocarditis: a multi-institutional analysis[J]. Pediatr Cardiol, 2010, 31(2): 222-228. DOI: 10.1007/s00246-009-9589-9.
[15]
杨作成. 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 25(10): 782-78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