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CT引导清醒镇静镇痛状态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球囊位置与形状及离体头颅标本观察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16(1) : 43-50. DOI: 10.3760/cma.j.issn.2096-8019.2020.01.011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及离体头颅标本模拟穿刺时球囊的位置与形状。

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8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例,年龄57~83岁,男4例、女3例。在局麻清醒静脉镇静镇痛下,CT引导行PMC操作,以患者三叉神经原疼痛区出现明显麻木感为手术结束标准。拔出球囊导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从穿刺针尾溢出,并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显示球囊位置。再在2例开放的头颅标本上穿刺置入球囊导管模拟PMC,CT扫描后解剖标本,观察球囊的具体位置。

结果

7例患者接受了CT引导穿刺局麻清醒镇静镇痛下PMC治疗。注入造影剂碘海醇0.5 ml后球囊充盈呈尖端小底部大的倒"梨形" ,紧压贴在岩锥骨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平均压迫时间达238 s时患者诉原疼痛区有明显麻木感即结束手术。退出导管后有2例患者可见脑脊液从针尾溢出。术后即刻镇痛有效率100%,随访1~3个月无复发。对2例头颅标本进行卵圆孔穿刺置管模拟PMC治疗时,CT扫描所得球囊位置与形状和临床在体PMC一致,解剖标本可见球囊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硬脑膜和Meckel囊壁之间。

结论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在清醒镇静镇痛下完成,CT引导穿刺更精准,三维重建图像可直视观察球囊位于颅中窝紧贴岩锥的三叉神经切迹;对离体头颅标本模拟PMC时也能再现活体时PMC的情景,解剖证实PMC时球囊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Meckel腔内,介于Meckel腔外壁硬脑膜和腔内的Meckel囊壁之间。

引用本文: 黄冰, 姚明, 王志坚, 等.  CT引导清醒镇静镇痛状态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球囊位置与形状及离体头颅标本观察 [J] .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 16(1) : 43-50. DOI: 10.3760/cma.j.issn.2096-8019.2020.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常见的头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除少数继发于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外,多数被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至今病因不明[1]。目前接受度较高的病因是三叉神经根部伴行血管压迫学说,这也是开颅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治疗的理论基础。但MVD创伤大,风险高,且医疗费用不菲。自上世纪80年代Mullan与Lichtor[2]报道使用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PMC)半月神经节治疗TN以来,俞文华等[3]已证实该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效率高,且安全性显著高于MVD,加之费用低廉,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开颅MVD手术的患者。本世纪初,马逸[4]将该技术引入我国,并于近十年来迅速在临床推广应用。该技术初始是在C型臂X线引导下完成穿刺操作,将球囊导管送入Meckel腔,以侧位像的球囊投影呈"梨形"作为判断有效性的标志。Sandwell等[5]利用核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测量了PMC时球囊与脑干、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距离,但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球囊的具体位置尚无文献详细描述。球囊是在Meckel囊内还是Meckel囊外并无定论[2]。为此,我们使用CT引导下操作,试图通过对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CT三维重建来还原球囊的具体位置与形状,并在标本上解剖出了球囊导管与球囊的具体位置,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