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下的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9,35(4) : 266-271.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9.04.001
摘要
目的

客观掌握我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进展,明确成效与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方法

2018年4月,采用问卷调查法,经专家咨询和预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下发,要求医院填报。共回收5 469家医院的上报数据,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五大工作制度在各地区落实程度不一,在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社工制度上仍需完善。2017年,5 469家医院中,预约诊疗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平均为19.1%。十大服务模式推进程度不一,在连续医疗服务模式、智慧服务模式、互联互通模式等方面,仍需改进。2017年,5 469家医院中,仅有6.7%的医院所在医联体制定了上下连接的一体化临床路径。

结论

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不仅需要各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推进,同时也需要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应建立全区域的网络信息平台,统一信息化标准和流程,并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

引用本文: 白鸽, 金超, 周奕男, 等.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下的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J]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9, 35(4) : 266-271.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9.04.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为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并在随后的3年,陆续出台实施方案和重点工作方案等[2],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大力推进深化改革,改善医疗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又提出了新要求。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改持续的深入,也为继续改善医疗服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2017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以下简称"新行动计划")[3]。为客观掌握各地"行动计划"工作进展与成效,明确"新行动计划"工作基础与不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复旦大学课题组启动了基线调查,并对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4月组织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基线调查(国卫医资源便函〔2018〕88号)。此调查要求各省所有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对2017年全年的情况进行填报,部分题目的调查口径与卫生机构年报保持一致。全部数据通过信息系统上报。调查数据整体收集时间自启动时间到2018年6月截止。

二、调查内容

基线调查表内容由本课题组重点参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考核指标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056号)等文件制定,共130道题,包括医院执业医师人数等20项基本信息、预约诊疗人次数等45项五大制度信息、设立多学科门诊数等65项十大服务模式信息等。

三、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Excel 2017和SPSS 21.0软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数据主要进行均数和百分比的统计分析。

结果
一、被调查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次基线调查涉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云南)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共5 469家,其中,东部地区2 187家,中部地区1 852家,西部地区1 430家;专科医院1 066家,综合医院4 403家;三级医院1 492家,二级医院3 800家,未定级医院177家。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布的机构数量统计,本次调查的机构总量占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67.4%,其中,调查的三级、二级公立医院分别占全国总体三级、二级医院的70.6%、63.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被调查机构的工作制度建立情况

"新行动计划"要求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五大制度。因此,围绕这五大制度,课题组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仅列出45项中地区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2017年5 469家被调查机构工作制度建立评估的部分指标情况

表1

2017年5 469家被调查机构工作制度建立评估的部分指标情况

具体指标全国地区类型级别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未定级医院
预约诊疗每医院平均人次数77 630133 77436 90841 96970 27479 381233 61813 44023 554
预约诊疗人次占比(%)19.122.813.014.835.417.227.36.013.7
床位预约服务率(%)45.649.040.946.546.346.258.840.838.4
日间手术预约率(%)28.632.127.624.322.130.041.424.311.9
门诊预约时段设定间隔1 h内机构比例(%)9.315.94.35.59.19.222.73.910.7
向医联体内机构提供远程影像服务平均人次数1 5542 8213239222271 8202 42374971
向医联体内机构提供远程病理服务平均人次数5792253686791260
医务社工设立部门比例(%)12.415.511.09.613.112.520.69.57.3
医务社工设立岗位比例(%)12.715.811.39.915.112.620.69.97.3
专职医务社工平均人数(人/家)0.20.20.10.10.20.20.20.10.1
(一)预约诊疗制度:

2017年,5 469家医院预约诊疗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平均为19.1%,每家医院预约诊疗人次均数为7.7万人次,门诊和住院分时预约检查率达83.9%和78.9%, 11.0%的门诊号源向基层机构预留,9.3%的医院门诊分时预约间隔<1 h, 45.6%可提供床位预约服务,28.6%可提供日间手术预约。

(二)远程医疗制度: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有81.9%参与医联体建设,其中,医联体牵头医院达46.7%。对于医联体牵头单位而言,每医院远程医疗平均服务人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远程影像(1 554人次)、远程心电(1 357人次)、远程会诊(484人次)和远程培训(419人次),使用比例较低的为远程病理(57人次)、远程查房(13人次)和远程监护(12人次)。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2017年,5 469家医院出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平均为21.2%, 54.6%的医院将药学纳入临床路径管理,61.3%的医院将检查检验服务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72.9%所在医联体提供影像检查免检,72.3%所在医联体提供检验检查免检,66.7%所在医联体提供病理检查免检。

(五)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2017年,5 469家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的比例分别为12.4%和12.7%,共有760名专职的医务社工人员,平均每家医疗机构不足1人;志愿者服务总人时数达2 383万人时,平均每家医院4 954人时。

三、被调查机构的服务模式情况

"新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重点在多学科诊疗模式、急诊急救、连续医疗等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调查结果见表2(仅列出65项中地区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2017年5 469家被调查机构医疗服务评估的部分指标情况

表2

2017年5 469家被调查机构医疗服务评估的部分指标情况

具体指标全国地区类型级别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未定级医院
胸痛中心设置比例(%)25.629.124.322.03.531.152.915.77.3
卒中中心设置比例(%)26.030.426.019.23.531.153.016.36.2
创伤中心设置比例(%)11.915.610.08.64.614.525.17.14.0
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比例(%)34.432.233.439.04.642.245.931.09.0
能调阅所在医联体医院电子病历的比例(%)4.25.83.52.83.54.37.23.21.7
日间手术每机构开展量(人次/家)1 0711 3449826361 4001 0231 781586670
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设立比例(%)12.016.09.98.512.112.324.37.55.1
互联网技术提供预约诊疗服务比例(%)46.855.339.043.745.747.584.032.833.9
互联网技术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比例(%)44.754.936.939.243.845.370.435.232.2
互联网技术提供床旁结算服务比例(%)8.011.15.95.97.18.616.64.75.6
互联网技术提供就诊提醒服务比例(%)24.633.917.919.027.424.151.114.615.8
互联网技术提供结果查询服务比例(%)28.338.021.122.921.230.060.116.514.7
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比例(%)21.528.015.419.618.322.245.012.811.3
信息系统为评估合理用药提供支撑比例(%)56.862.051.555.548.559.178.648.745.1
信息系统为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支撑比例(%)57.363.051.256.446.260.082.048.045.0
信息系统为调配院内医疗资源提供支撑比例(%)21.119.718.127.018.822.327.718.420.9
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技术比例(%)32.539.726.629.216.336.255.824.314.1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配药、发药比例(%)16.725.112.39.611.518.542.46.910.7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内部物资流动比例(%)7.911.16.54.85.19.318.04.04.6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患者安全管理比例(%)4.65.94.42.94.65.28.43.23.4
就诊卡在医联体内通用的比例(%)26.435.319.721.523.127.633.223.727.1
就诊卡在县域范围内通用的比例(%)29.238.222.424.127.830.033.227.629.9
就诊卡在地市范围内通用的比例(%)27.236.620.521.627.427.333.824.530.5
就诊卡在省域范围内通用的比例(%)17.422.412.915.818.217.223.115.119.2
老年护理服务开展比例(%)38.142.936.033.632.140.463.228.827.1
安宁疗护服务开展比例(%)16.917.519.113.315.317.233.210.810.2
主院区候诊区域有免费无线网络比例(%)56.260.454.751.958.156.569.451.448.6
主院区住院区域提供餐饮营养服务比例(%)54.261.251.047.758.453.180.144.544.6
(一)多学科诊疗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共开设多学科门诊12 356个,平均每家医院设立2个多学科门诊、建立11个病种的多学科诊疗规范、对6个病种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

(二)急诊急救服务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急诊科固定医师和护士比例分别为70.7%和86.5%。25.6%和26.0%的医院设立了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11.9%的医院设立了创伤中心,34.4%的医院设置了孕产妇救治中心,28.6%的医院设立了危重儿中心,43.1%的医院建立了院前急救共享渠道。

(三)连续医疗服务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仅有6.7%的医院在所在医联体中制定了上下连接的一体化临床路径,4.2%的医院可以调阅所在医联体其他医院的电子病历,18.6%的医院可以调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

(四)日间服务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日间手术开展总量为185万人次,占择期手术的平均比例为16.7%,平均每家医院开展1 071例,开展15种病种。

(五)智慧医院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半数以上的医院综合信息系统能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医生诊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支撑,约45.0%的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32.5%的医院采用了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技术,11.3%的医院利用了智能导医分诊技术,5.8%的医院提供了智能影像识别技术,仅5.2%的医院利用可穿戴设备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服务等。

(六)互联互通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每家医院平均接受2种就诊卡,26.4%的医院患者就诊卡可以在医联体内通用,29.2%的医院患者可在县域范围内通用,27.2%的医院患者可在地市范围内通用,17.4%的医院患者可在省域范围内通用。

(七)优质护理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86.6%的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38.1%的医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51.8%的医院开展康复护理服务,16.9%的医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八)药学服务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71.3%和74.7%的医院临床药师分别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药事服务,12.8%和34.7%的医院分别为医联体内基层机构(社区)提供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指导服务和延伸处方审核服务。

(九)和谐医院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50.4%的医院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相关临床科室的患者提供心理指导服务,94.3%的医院有医务人员和窗口人员服务用语和行为规范;共发生9.4万起医疗纠纷,平均每家医院发生18起。

(十)后勤服务模式:

2017年,5 469家医院中,56.2%的医院主院区候诊区域提供免费无线网络,59.9%的医院提供书报期刊免费阅读,39.5%的医院提供餐饮服务,54.2%的医院在住院区域提供餐饮营养服务。

讨论
一、改善医疗服务的工作制度亟待完善

"新行动计划"中要求构建改善医疗服务五大工作制度,各制度也在机构间不同程度地推进着。总体而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志愿者制度、远程医疗制度推行较为广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医务社工制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在预约诊疗制度方面,调查显示被调查机构预约诊疗人次占比为19.1%,其中三级机构为27.3%,对标行动计划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17年底,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应达到≥50%)。预约诊疗制度的实施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及时性,尤其是分时预约可显著提升患者就诊体验[4,5]。在信息技术和医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实施预约诊疗制度必将成为主流[6]。因此,各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并在探索多元化预约方式、建立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高就医连续性等方面进行努力。

在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方面,调查显示三级机构和二级机构出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率分别为24.2%和17.3%,对标行动计划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17年底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管理率应分别达到≥50%和≥70%)。实施临床路径可在不降低诊疗效果的前提下,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临床路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行,但尚面临实施程度不高、医生认知程度较低[7]、激励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研究不足[8]、信息化平台缺乏和医保支付衔接不紧密等问题[9,10]。因此,应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认知,将临床路径实施状况和效果与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相衔接,充分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信息完善实施流程,积极对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使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得以充分体现[11,12]

在社工制度方面,调查显示目前5 469家机构的专职医务社工人员仅有760人,存在较大的缺口。社工服务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资源调配,在患者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的调适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连接医院和患者的桥梁,也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13]。然而,目前尚存在部门建设不完善、专业化人才缺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14,15]。因此,对内应设立社工职能部门,设置专职人员,寻求临床科室认可,广泛参与病例管理并规范志愿者活动;对外则应营造外部环境,如构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规范医务社工资质认定、加大医务社会工作宣传支持等[16]

二、改善医疗服务的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新行动计划"中要求建立改善医疗服务的十大工作模式,调研发现各服务模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总体而言,智慧医疗、连续医疗和互联互通方面仍需要大力推进。

在智慧医院服务模式方面,目前已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广移动信息查询、费用结算、检查预约实时排队、院内导航、远程监测等服务[17,18]。但仍需以患者为中心,对门诊和住院全流程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和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提高就医效率,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19]。此外,智能影像识别技术可提高影像识别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20];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护、疗效测评、疾病发现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21]。然而调查显示,仅有11.3%的医院可以利用智能导医分诊技术,5.8%的医院提供智能影像识别技术,5.2%的医院利用可穿戴设备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服务。

在连续医疗服务模式方面,调查显示,仅有6.7%的医院制定了上下连接的一体化临床路径,4.2%的医院可以调阅所在医联体其他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区域内医院医疗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然而由于机构间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标准不同、界面不同和统计信息的水平和规模不均衡,造成连接系统兼容、互操作相当困难。因此,应在医联体机构间设立统一标准,鼓励各机构建立信息化、网络化平台,进行可互相操作的电子病历和患者记录转移。

在互联互通服务模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6.4%和17.4%的医院就诊卡能分别在医联体内和省域范围内通用,而"一卡通"的实现更多依赖于顶层设计[22]。因此,应推动相关行政部门进行主导设计,构建统一的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项目标准和流程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机构间服务信息的共享利用,也可显著提升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三、信息化建设的地区间差异亟待平衡

"新行动计划"涉及的多项制度和服务模式依赖于各地信息化的进程,如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互联互通模式和智慧医院建设等,而信息化的推进更多依赖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方面,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显著。如在预约诊疗人次占比方面,东部地区为22.8%,而中、西部地区仅分别为13.0%和14.8%;在互联网技术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等服务方面,东部地区也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从而改善医疗服务,增强患者获得感。而信息化发展在机构间、地区间的不平衡,也导致目前各地在"行动计划"落实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未来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区域性信息化建设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在质量方面各地差异不显著,如临床路径管理、急诊急救人员设置、优质护理开展等方面,地区间均未见显著差异。而在效率和人文关怀方面地区间差异显著,如每医院年日间手术量,东部达1 344人次,西部仅为636人次;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设立的比例,东部达16.0%,西部仅为8.5%;在医务社工设立部门和岗位的比例方面,东部为15.5%,西部仅为9.6%;在主院区住院区域提供餐饮营养服务比例方面,东部地区达61.2%,而西部地区仅为47.7%。因此,提示中、西部地区应在提升效率和人文关怀方面有所加强。日间服务作为新的诊疗模式,是盘活医院现存资源、缓解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的有效手段[23]。但因为地区间医保制度不衔接、日间服务质量安全标准缺乏等原因,其开展率仍较低。因此,对内日间服务应与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等衔接;对外则应与医保支付等衔接,从而促进日间服务的开展[24]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5-01-28)[2019-01-21].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501/5584853cfa254d1aa4e38de0700891fa.s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362号)[EB/OL].(2016-04-20)[2018-12-30].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604/d5a76213b7904bb380f1441fb8ff8981.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EB / OL].(2018-01-05)[2019-01-21].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801/9df87fced4da47b0a9f8e1ce9fbc7520.shtml.
[4]
张琼瑶沈金波王淑娥.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患者就诊流程的应用与评估[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4):543-547. 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7.04.05.
[5]
陈丹妮范关荣罗惠文. 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预约及与医疗服务满意度关联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1838(7):14-16.
[6]
汉业旭姚峥刘琳. 某三级综合医院预约诊疗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2015, 19(7):54-57. DOI:10.3969/j.issn.1671-0592.2015.07.022.
[7]
白飞李敏奇陈英耀. 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及效果的评价[J]. 中国医院管理201737(7):1-4.
[8]
白洁. 我国临床路径实施状况及其与安全文化、医疗质量的关联性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7.
[9]
魏雪峰陈永聪白洁. 我国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控状况调查[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1):24-26.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7.01.008.
[10]
郭淑岩韩刚董四平.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我国临床路径政策问题论证[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 11(5):74-78.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8.05.013.
[11]
白洁薛迪. 临床路径的发展与我国实践[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5):378-382 .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8.05.002.
[12]
朱峰李大川张文宝. 我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回顾与展望[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8, 34(4):284-287.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8.04.005.
[13]
金妍艳杜丽娜"医社融合"模式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8(17):191-196.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8.17.191.
[14]
张昌英. 多元整合视角下"需求为本"的医务社工实践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3):278-281.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8.03.02.
[15]
高晓喆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8(5):186-188.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8.05.186.
[16]
张红宇赵国光吴英锋. 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201620(12):65-66.DOI:10.3969/j.issn.1671-0592.2016.12.023.
[17]
周毅. 信息技术对改善医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8, 15(2):84-88. 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8.02.017.
[18]
何思中林崇健刘阳萍. 大型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816(1):44-47. DOI:10.3969/j.issn.1672-4232.2018.01.012.
[19]
张晓丽李超红侯旭敏. 基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智慧医院建设实践[J]. 中国医院201822(4):62-64. 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18.04.20.
[20]
周瑞泉纪洪辰刘荣. 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研究现状与展望[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8): 917-922. DOI:10.16781/j.0258-879x.2018.08.0917.
[21]
贾震宇王维王琛.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发展[J]. 中国医疗设备201732(2):96-99.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7.02.026.
[22]
何炜滕建荣周智林. 杭州智慧医疗探索及其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 33(2):125-127.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7.02.014.
[23]
朱玉冯丹王博日间手术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标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834(12):989-994.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8.12.005.
[24]
张莹辛科道黄辉日间手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839(1B):84-87.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8.01b.2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