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垂体的膜性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26(10) : 930-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0.010.024
摘要

目的 研究垂体的被膜层次,探讨其和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8例胎儿的鞍区标本,经冠状、矢状位连续切片,HE和Masson染色后,观察并测量各层膜性结构;另取成人标本10例,暴露鞍区各膜性结构,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垂体表面由固有膜和垂体囊共同包裹,所有标本中该两层均完整.腺垂体表面该两层膜间尚存潜在腔隙;而随着腺垂体向神经垂体过渡,两膜渐紧贴,在神经垂体表面二者紧密粘连,组织学上难以分清.垂体囊厚度不均,其上壁、上外侧和下壁厚度较薄,而下外侧壁较厚;固有膜厚度均匀.海绵窦(CS)内侧壁同其他各壁一样也是双层膜性结构,其外层由垂体囊的外侧部构成;而内层为纤维层,从其上还向CS内发出很多结缔组织纤维,覆盖窦内各神经血管外,同时将窦分隔成很多静脉腔隙.结论 CS内侧壁是由垂体囊外侧壁(硬膜结构)和纤维层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侵袭性垂体腺瘤可能是腺瘤向鞍旁扩展造成CS内侧壁的适形性扩展而形成的影像学假象,而肿瘤和垂体囊之间尚存在外科手术界线。

引用本文: 陆云涛, 漆松涛, 潘军, 等.  垂体的膜性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 10 ): 930-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0.010.02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