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32(1) : 48-51.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01.01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后确诊。10例患者经枕下后正中入路行硬脑膜动静脉瘘瘘口电凝切断术,3例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5年。

结果

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中,9例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原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动脉瘤样改变均消失;1例术后复查示瘘口尚有部分残余,再次切除后瘘口消失。9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随访结果显示,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3例随访观察的患者中,1例完全瘫痪患者死于相关并发症,2例失随访。

结论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行全脑血管造影可确诊。目前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常可找到瘘口并将其阻断,效果确切。

引用本文: 赵亚军, 杨洪宽, 陈如东, 等.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32(1) : 48-51.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01.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为动、静脉在硬脑膜处的异常沟通,可发生于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但以横窦、乙状窦和海绵窦最常见,发生于颅颈交界区的DAVF较罕见[1]。颅颈交界区DAVF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起病,部分表现为进行性脊髓功能障碍、脑神经麻痹等,诊断困难,常常被漏诊或误诊[2]。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13例颅颈交界区DAVF,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过程与治疗方法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