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32(7) : 675-67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07.006
摘要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再出血的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搭桥手术的89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再出血。分析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再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随访(71.3±10.2)个月,89例患者中,33例(37.1%)再次出血。再出血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出血高峰在40~50岁,占39.4%(13/33)。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至第1次出血的中位时间为13.5(4~21)个月,第1次与第2次出血间隔时间为11.5(7~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行意义(P=0.001);第1次出血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中位数为2(0~5)分,第2次出血时为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除年龄外(RR=1.288,95%CI:0.991~1.672,P=0.058),侧支血管形成(RR=1.271,95%CI:1.009~3.184)、第1次出血时mRS>2分(RR=4.173,95%CI:1.891~7.544)、颅内血肿完全清除至搭桥时间>1个月(RR=2.991,95%CI:2.670~5.978)、脉络膜前动脉扩张(RR=3.316,95%CI:1.135~8.741)、后交通动脉扩张(RR=2.971,95%CI:1.653~4.465)、合并动脉瘤(RR=3.059,95%CI:1.973~5.065)、合并高血压(RR=5.587,95%CI:2.345~10.218)是影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再出血的比例较高,再次出血的时间短、病情加重。应尽早预防处理再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杨卓, 王新军, 吴建珩, 等.  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32(7) : 675-67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07.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烟雾病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相比于缺血型烟雾病,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症状更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为了解出血型烟雾病的再出血特征,并分析与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本文回顾性研究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9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