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
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定位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33(1) : 15-1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7.0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6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以医院综合式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实现血肿和患者的颅脑外形轮廓的三维可视化。术中以基于安卓手机的图像融合软件,将三维可视化的血肿和颅脑外形通过手机摄像头与患者的头像实现匹配,可以辅助精准定位血肿的位置,制定优化的穿刺路径。血肿穿刺器穿刺至预设的位置,引导透明的导引器到位,内镜下清除血肿。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以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的体积以及残留血肿的体积。记录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结果

通过虚拟现实联合增强现实帮助血肿定位及穿刺路径设计后,穿刺器及工作鞘组均达到预设的位置,手术时间为(54.0±9.6)min ,内镜实际操作时间为(33.0±7.2)min,术中出血量为(80.0±21.5)ml。无术后再出血的病例。术前血肿量为(60.1±22.3)ml,术后残留血肿量为(4.3±2.4)ml,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5.4%。术前GCS评分为(6.7±1.6)分,术后1周为(12.6±1.9)分,均明显改善(P<0.01)。

结论

对于自发性幕上脑内出血,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方法有助于定位血肿和设计优化的穿刺路径和穿刺靶点,联合神经内镜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的预后。

引用本文: 孙国臣, 陈晓雷, 侯远征, 等.  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定位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1) : 15-1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7.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目前,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基底节出血[1]。而随着神经内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神经内镜下和内镜通道内清除脑内血肿逐渐被重视[2,3,4,5,6]。但各家报道的手术方法、辅助工具和手术效果均有差异。本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6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中利用基于医院的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Philips Healthcare Informatics,PACS;Inc. Foster City,美国)的虚拟现实和安卓智能手机系统搭载的图像融合软件的增强现实,协助术者精确定位血肿,设计优化的手术路径及定位靶点的位置,辅助准确地放置穿刺器和透明导引器建立工作通道,然后在内镜辅助下通过工作通道清除血肿,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