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显露中颅窝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1) : 6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1.014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显露中颅窝的范围、可行性及适应证。

方法

采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院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提供的不分性别、完整、无缺损的成人尸头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及岩尖显露中颅窝,观察最大的显露范围,标识Parkinson三角的边界,显露Meckel囊、海绵窦外侧壁包含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乙状窦后缘中点至中颅窝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Parkinson三角的边长。

结果

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小脑脑桥角、脑干腹外侧、小脑幕切迹间隙、岩斜区及海绵窦外侧壁;可显露的中颅窝解剖标志包括:三叉神经节、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海绵窦段、动眼神经岩床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部及交通段、后交通动脉。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内听道上结节、三叉神经半月节、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段的距离分别为(34.4±2.1)mm、(54.5±2.9)mm、(65.2±3.1)mm;Parkinson三角边长分别为(19.0±2.9)mm、(16.2±2.0)mm、(8.0±2.3)mm。

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增加中颅窝的有效显露,适合处理大部分后颅窝肿瘤、动脉瘤等病变,并能够完成主体位于后颅窝,小部分侵及中颅底病变的处理。

引用本文: 庞陆军, 张恒柱, 严正村, 等.  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显露中颅窝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1) : 6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岩斜区病变切除的报道越来越多[1,2,3]。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锁孔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使得微侵袭锁孔入路成为颅底手术的主要发展方向。Cheung等[4]首次通过磨除内听道上方与前方的骨质成功切除哑铃形三叉神经鞘瘤,并将改进后的乳突后入路命名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随后有诸多该入路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报道[5,6],但是对于内听道上方及周围骨质磨除范围的报道不尽相同,且缺乏对中颅窝显露范围及相应手术适应证的描述。本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并对传统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改进,研究中颅窝的解剖学显露范围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