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
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2) : 134-13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2.006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 (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凝血酶原时间(PT)>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1.25以及APTT >36 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 ∶c=0.868;B ∶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

结论

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引用本文: 赵剑斓, 袁强, 吴惺, 等.  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2) : 134-138.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2.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为创伤患者首要的致残、致死原因[1,2]。凝血功能障碍则是TBI后的常见并发症[3,4,5]。虽然凝血功能异常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凝血功能异常本身可对患者的病死率产生独立的影响[4,6]。TBI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10%~87.5%[7,8,9],并有研究指出,如出现凝血功能异常,TBI患者会增加9倍的病死率,并可能使不良预后增加36倍[8]。由此可见,TBI后的凝血功能异常与患者的死亡和不良预后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0,11]。评价TBI患者凝血和出血风险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D-二聚体水平以及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 FIB)水平,但具体作用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广泛用于预测TBI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瞳孔反射是否存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相关的CT表现及特征[12]。虽然凝血功能异常对于预测部分TBI患者的病死率较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更敏感,但目前鲜见将凝血功能检测作为独立因素因子判断患者预后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建立相关模型评价凝血功能对TB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预后价值及相关预测能力,同时通过有效性检验证明其内在和外在的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