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附九例报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3) : 273-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3.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例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填塞满意后即刻行CT血管成像(CTA)观察动脉瘤的栓塞情况,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动脉瘤有无复发。

结果

9例患者中,1例行双支架套叠结合弹簧圈栓塞,8例行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即刻CTA显示,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瘤颈少量残余。1例患者术后5 h再出血,治疗后呈植物生存状态,未接受随访。出院时mRS为,5例0分,2例1分,1例2分,1例5分。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8个月,平均13.6个月。2例瘤颈少量残余的患者均复发,1例行单纯支架辅助栓塞,另1例再次置入编织支架1枚,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余6例患者均无复发。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引用本文: 杨洪宽, 赵亚军, 陈如东, 等.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附九例报告)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3) : 273-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3.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常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背侧,不涉及血管分支,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 ~1.0%,由于在术中显微镜下呈鲜红色的"血泡样"外观,故称"血泡样动脉瘤"。该病治疗困难,术中和术后易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例颈内动脉背侧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