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5) : 447-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5.004
摘要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共1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1.5~28.0 mm,平均(18.6±5.1)mm。13个动脉瘤均采用PED覆盖瘤颈,其中6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

12例患者的13个动脉瘤共置入13枚Pipeline支架,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单纯置入PED 7个,联合弹簧圈治疗6个。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治疗结果: Raymond分级Ⅱ级4例,其余均为Raymond分级Ⅲ级。1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显影且远端血管通畅;8例(9个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2例,1分10例。末次随访的mRS评分0分9例,1分3例。无致残和致死的患者。

结论

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引用本文: 程美雄, 张天, 谭海斌, 等.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5) : 447-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5.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结果发布以来,通过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但对于颅内大型(>10 mm)或巨大型动脉瘤(≥25 mm)的血管内治疗仍存在挑战性,应用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治疗这些动脉瘤面临较高的复发率和再次治疗的风险[2,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动脉瘤栓塞的治疗理念也由动脉瘤的瘤内栓塞转变为改变血流方向、血管重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于201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的宽颈动脉瘤,其通过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方向和流速促使瘤内的血栓形成、重建血管,从而达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目的。但PED在国内的应用时间较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应用PED治疗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现将治疗过程和中期疗效回顾分析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