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1999—2015年天津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9) : 898-90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9.008
摘要
目的

调查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的死亡率及其变动趋势,探讨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

方法

采用天津市全死因监测管理系统收集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SAHs的死亡情况,统计天津市居民SAHs的死亡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地区间死亡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别、性别的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SAH粗死亡率为0.62/10万~1.23/10万。其中1999—2009年的SAHs标化死亡率为0.56/10万~1.59/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Z=9.88,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10.95%]; 2009—2015年的SAH标化死亡率为1.59/10万~0.7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Z=-6.33,P<0.001,APC=-10.16%)。1999—2015年男性SAH的标化死亡率为0.53/10万~0.75/10万,与女性(0.60/10万~0.68/10万)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SAH死亡率阶段性变化特点与总标化死亡率一致(均P<0.001)。随着年龄增加,SAHs的死亡率逐渐升高。1999—2008年城市SAHs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Z=4.15,P<0.001, APC=6.30%),2008—2015年呈下降趋势(Z=-5.39,P<0.001,APC=-10.94%)。1999—2011年农村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Z=14.79,P<0.001,APC=19.02%),2011—2015年呈下降趋势(Z=-5.81,P<0.001,APC=-21.22%)。1999—2008年SAH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总体城市高于农村,2009—2015年城市总体低于农村。

结论

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SAHs死亡率呈1999—2009年上升和2009—2015年下降的特点,前10年SAHs死亡率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而近7年则农村人群高于城市人群。

引用本文: 王德征, 张辉, 庞硕, 等.  1999—2015年天津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 (9): 898-90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9.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s)作为卒中亚型的一种,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了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NICA)项目,系统描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SAHs流行状况[1]。然而近10年来系统的基于全人群的SAHs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不多。本文探讨天津市户籍居民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SAHs死亡率及变化趋势,这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考核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