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4) : 391-39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04.016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监测方法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CEA的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均应用SEP和TCD联合监测,记录SEP的N20波幅变化,以及TCD监测显示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从而决定是否实施转流术,并判断开放的颈动脉是否出现再狭窄以及有无脑高灌注情况。术中记录两种监测方法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术中SEP监测结果显示2例达到转流标准,术中实施转流术;TCD监测结果显示8例达到转流标准(包括SEP监测达到转流标准的2例)。应用SEP(4.0%,2/50)和TCD(16.0%,8/50)监测达到转流标准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2例行两种监测均未达到转流标准的患者术中开放阻断的颈动脉后,TCD监测结果提示再次出现重度狭窄或闭塞,而SEP监测无阳性发现;另2例行两种监测均未达到转流标准的患者开放阻断的颈动脉后,TCD监测结果提示高灌注,SEP亦无阳性发现。50例患者CEA术后30 d内无一例发生脑梗死、脑出血、过度灌注以及死亡,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动脉狭窄解除。

结论

SEP和TCD联合监测在CEA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前者可能在判断术中转流方面更有优势,后者在术中开放颈动脉后判断颈动脉再次出现重度狭窄或高灌注方面可能更有价值。

引用本文: 姜健慧, 杜薇, 韩广明, 等.  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4) : 391-39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04.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卒中是导致长期残疾的第一大病因[1]。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从而预防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2] 。然而,CEA围手术期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CEA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降低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率,避免术中阻断颈动脉所致的低灌注、术后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fusion syndrome,CHS)、颈动脉再次出现狭窄或闭塞等[3,4] 。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法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目前国内关于CEA手术中监测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多,而通过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联合监测的研究报道少见。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SEP和TCD联合监测方法在CE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