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术
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10) : 1011-101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10.009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中应用电生理学定位STN靶点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BIS监测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微电极纪录(MER)定位STN核团,术后复查MRI并与术前MRI融合,评估电极植入情况。

结果

22例患者44侧均可记录到STN感觉-运动区的电生理信号。其中40侧在BIS值≥7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清晰、典型的STN电生理信号;4侧在BIS值30~6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但其放电频率、幅度仅达到BIS值≥70时的50%左右。其中右侧STN电生理信号长度为3.5~7.5(5.2±0.9)mm,左侧为3.5~7.5(5.5±1.0)mm。术后MRI显示所有电极靶点位置均在STN核团内。在植入颅内电极后,当BIS值≥80时,18例患者可较好地配合完成对临床症状和不良作用的刺激测试,4例仅可完成对运动功能不良作用的测试。术后检查显示,右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10±0.45)mm,左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24±0.56)mm;无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BIS监测下全身麻醉STN-DBS治疗PD,MER均可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电极靶点植入准确。

引用本文: 刘济源, 吕红, 汤如荣, 等.  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分析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 (10): 1011-1014.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10.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有效疗法[1]。PD患者DBS手术最常用的靶点包括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和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 GPi),二者均可以显著地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2]。相比于GPi,STN在影像学上的可视性更强,所以目前国内多数中心最常选择的靶点是STN[3]。传统的STN-DBS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保持患者清醒,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R)和宏刺激测试等方法来确定STN核团。但目前随着DBS手术数量的日益增加,不能配合或无法耐受局部麻醉的PD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近期有中心采取全身麻醉下的DBS,术中通过影像学融合等方法定位STN核团,结果显示患者不仅获得了显著的手术疗效,同时也减轻了术中的焦虑和不适等[4]。STN-DBS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将刺激电极精准地植入STN的感觉-运动亚区,但术中影像学定位的方法一般不能精准地区分STN核团的不同功能亚区,而术中MER方法被认为是精准区分和定位STN不同功能亚区的"金标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DBS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记录的方法精准定位STN及其感觉-运动区的可行性,并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麻醉深度,为准确记录STN放电情况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