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颅内压波形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大脑半球肿胀的预测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35(10) : 1031-1035.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10.014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的颅内压波形参数与大脑半球肿胀(GCE)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GCE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3 d记录其颅内压波形参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GCE将aSAH患者分为GCE组(13例)和非GCE组(67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压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AH患者术后GCE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颅内压波形参数对aSAH术后GCE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两组术前改良Fisher(mFisher)分级、颅内压波幅(MWA)、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力的相关系数(RA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0.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Fisher分级(OR=8.896,95%CI:1.678~47.165,P=0.010)和RAP(OR=2.130,95%CI:1.155~3.931,P=0.016)为aSAH患者术后G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MWA、RAP诊断GCE发生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3.853、0.480,MWA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70.1%、RAP分别为92.3%和74.6%。

结论

aSAH患者的术前mFisher分级、术后MWA和RAP可能与术后GCE的发生有关,mFisher分级和RAP为术后G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动态监测MWA、RAP有助于早期预测GCE的发生。

引用本文: 李辉, 黄志坚, 刘国静, 等.  颅内压波形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大脑半球肿胀的预测价值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 (10): 1031-1035.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9.10.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1]。最近的研究发现,aSAH后发生大脑半球肿胀(global cerebral edema,GCE)是导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临床对其研究甚少,识别手段单一[2,3]。对于aSAH后颅内压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有文献报道,aSAH后普遍存在高颅压且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4]。相比于颅内压数值,颅内压波形分析涵盖的信息更多,因而对其的研究和关注更广泛[5,6,7,8]。然而,目前关于颅内压波形参数与aSAH后GCE关系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80例aSAH患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波形、颅脑CT等临床资料,探讨颅内压波形参数与aSAH后GCE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GCE的发生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