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方法学分析及其在鞍区肿瘤术中监测的初步应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36(3) : 248-252. DOI: 10.3760/cma.j.cn112050-20190929-00418
摘要
目的

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

结果

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

结论

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引用本文: 郭栋泽, 樊星, 马佳佳, 等.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方法学分析及其在鞍区肿瘤术中监测的初步应用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 36(3) : 248-252. DOI: 10.3760/cma.j.cn112050-20190929-004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为闪光刺激人眼后经视觉传导通路(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辐射)到达枕叶视觉初级皮质,在枕部记录到的一种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对于鞍区的肿瘤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和视交叉,手术切除肿瘤过程中可能会对视神经和视交叉造成牵拉损伤,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新发视觉功能障碍[1,2]。目前,术中F-VEP监测在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应用,主要原因是其方法学参数难以明确,波形变异较大所致。本研究通过对86例患者的分析明确可靠的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初步探索其应用价值,旨在推动这一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