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
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切除中的作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36(03) : 253-257. DOI: 10.3760/cma.j.cn112050-20190921-00406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

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

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引用本文: 杨福刚, 赵宇航, 黄文宏, 等.  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切除中的作用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 (03): 253-257. DOI: 10.3760/cma.j.cn112050-20190921-004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1.4%[1],具有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常预后不良。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较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Ⅲ级者的5年生存率为24%[2],Ⅳ级者为4%[3]。由于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术中常规显微镜白光下对肿瘤边缘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术中指导脑胶质瘤切除的各种辅助方法相继问世,并得到迅速发展,比如神经导航[4,5,6]、可视化荧光染色技术[7]、术中唤醒麻醉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等[8,9],使肿瘤的全切除率得到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经病理学证实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联合运用神经导航和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切除术中的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