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细菌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在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入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120例,其中脓毒症患者63例(脓毒症组),局部感染患者57例(局部感染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G+菌组和G–菌组,分析各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
脓毒症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地大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 [(11.1±3.3) μg/L比(0.3±0.2) μg/L比(0.1±0.0) μg/L;(76.3±21.0) mg/L比(17.0±6.4) mg/L比(3.0±1.0) mg/L,(P<0.05)];局部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地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PCT诊断细菌性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大于血清CRP(P<0.05);生存组在第1、5、10、15天的血清PCT和CRP值均显著地小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血清PCT、CRP值有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但死亡组血清PCT、CRP值无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当PCT ≥10.0 μg/L时,G–菌组的例数显著多于G+菌组(P<0.05)。
血清PCT和CRP是诊断细菌性脓毒症和评估预后的可靠指标,在局部感染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血清PCT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血清CRP。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如何及时地诊断脓毒症,早期进行综合干预治疗,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1]。由于细菌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故寻找一些特异性指标来早期诊断细菌性脓毒症具有重要意义。降钙素原(PCT)是一个重要的炎症反应标志物,并且被认为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在感染、肿瘤、自体免疫性疾病和创伤等情况下,血清中CRP水平会明显上升[3]。本研究旨在探讨PCT和CRP在细菌性脓毒症诊断、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
选择在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入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的120例。根据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的脓毒症诊断标准[4]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脓毒症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25~78(58.3±6.4)岁,患者有明确的感染源或细菌培养呈阳性,并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标准。局部感染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24~78(58.7±4.2)岁,患者可能存在感染、外伤以及手术,但达不到SIRS的诊断标准。脓毒症组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生存组:经重症医学病房(ICU)治疗后出院或转入其他科继续治疗者,共44例;死亡组:经ICU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共19例。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阳性(G+)菌组29例和G–菌组34例。另外选择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7(57.1±4.8)岁。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重大外伤、重大手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以及胰腺炎等。各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患者入选后,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常规,血生化(钠、钾、尿素氮、血糖、肌酐等),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等临床资料。并且在入选后第1、5、10、15天分别抽取10 ml静脉血,在离心机上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后收集血清,分装后保持–20 ℃冰箱中待检,连续测量患者的血清PCT和CRP。另外,对照组30例进行同期实验。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血清PCT阳性阈值为0.50 μg/L,血清CRP阳性阈值为10.00 mg/L。同时在入选后第1天对各组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
患者在诊断脓毒症后早期运用广谱抗生素、液体复苏、脏器支持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应激性溃疡以及基础疾病等治疗。局部感染组患者给予对症的治疗,同时预防脓毒症的发生。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检验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的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的原发疾病分布(例)
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的原发疾病分布(例)
组别 | 例数 | 肺炎 | 严重创伤 | 脑血管意外 | 弥漫性腹膜炎 | 重症胆管炎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肝脓肿 |
---|---|---|---|---|---|---|---|---|
脓毒症组 | 63 | 23 | 17 | 9 | 7 | 4 | 2 | 1 |
局部感染组 | 57 | 21 | 16 | 8 | 7 | 3 | 1 | 1 |
脓毒症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局部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明显上升(P<0.05)(表2)。

各组之间血清PCT和CRP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比较(±s)
各组之间血清PCT和CRP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比较(±s)
组别 | 例数 | PCT(μg/L) | CRP(mg/L) | APACHEⅡ评分(分) | SOFA评分(分) |
---|---|---|---|---|---|
脓毒症组 | 63 | 11.1±3.3ab | 76.3±21.0ab | 21.4±5.7ab | 6.8±1.7a |
局部感染组 | 57 | 0.3±0.2b | 17.0±6.4b | 16.2±4.4b | 0.8±0.1b |
对照组 | 30 | 0.1±0.0 | 3.0±1.0 | 2.7±0.5 | 0.5±0.1 |
F值 | 11.021 | 11.551 | 11.167 | 10.482 | |
P值 | 0.018 | 0.007 | 0.013 | 0.032 |
注:与局部感染组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PCT:降活素原;CRP:C–反应蛋白。下同
采用血清PCT阈值>0.5 μg/L诊断120例患者中脓毒症的灵敏度为93.65%(59/63),特异度为91.23%(52/57),阳性预测值92.19%(59/64),阴性预测值92.86%(52/56)。采用血清CRP阈值>10.00 mg/L诊断120例患者中脓毒症的灵敏度为88.89%(56/63),特异度为84.21%(48/57),阳性预测值86.13%(56/65),阴性预测值87.27% (48/55)(表3,表4)。χ2检验显示血清PCT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大于血清CRP(P<0.05)。

血清PCT和CRP诊断脓毒症阳性和阴性结果分析(例)
血清PCT和CRP诊断脓毒症阳性和阴性结果分析(例)
组别 | 血清PCT | 合计 | 血清CRP | 合计 | ||
---|---|---|---|---|---|---|
阳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
脓毒症组 | 59 | 4 | 63 | 56 | 7 | 63 |
局部感染组 | 5 | 52 | 57 | 9 | 48 | 57 |
合计 | 64 | 56 | 65 | 55 |

血清PCT和CRP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
血清PCT和CRP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
诊断指标 | 阈值(μg/L) | 敏感度 | 特异度 | 阳性预测值 | 阴性预测值 |
---|---|---|---|---|---|
血清PCT | 0.50 | 93.7 | 91.2 | 92.2 | 92.9 |
血清CRP | 10.00 | 88.9 | 84.2 | 86.1 | 87.3 |
χ2值 | 9.434 | 9.357 | 9.567 | 9.037 | |
P值 | 0.031 | 0.033 | 0.028 | 0.039 |
生存组在第1、5、10、15天的血清PCT和CRP值均显著地小于死亡组(P<0.05),并且血清PCT和CRP值有明显的时间效应(P<0.05),第5、10、15天的血清PCT和CRP值均显著地小于第1天(P<0.05),但是死亡组血清PCT和CRP值均无明显的时间效应(P>0.05)(表5)。

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不同治疗时间血清PCT和CRP比较(±s)
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不同治疗时间血清PCT和CRP比较(±s)
诊断指标 | 第1天 | 第5天 | 第10天 | 第15天 | |
---|---|---|---|---|---|
血清PCT(μg/L) | |||||
生存组 | 4.0±1.4a | 2.3±1.3ab | 1.7±1.0ab | 1.4±0.8ab | |
死亡组 | 15.5±5.3 | 16.9±4.5 | 18.8±5.2 | 17.4±6.4 | |
血清CRP(mg/L) | |||||
生存组 | 57.5±12.3ab | 37.6±11.5ab | 19.8±9.2ab | 12.4±7.3ab | |
死亡组 | 118.0±17.8 | 124.5±16.3 | 110.9±18.6 | 106.8±16.7 |
注:与死亡组比较,aP<0.05;与第1天比较,bP<0.05
在PCT<8.0 μg/L和8.0~10.0 μg/L这2个等级中,脓毒症G+菌组和G–菌组的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CT ≥10.0 μg/L这个等级中,G–菌组的例数显著多于G+菌组(P<0.05)(表6)。

脓毒症G+菌组和G–菌组血清PCT值比较(μg/L)
脓毒症G+菌组和G–菌组血清PCT值比较(μg/L)
组别 | 例数 | <8.0 | 8.0~10.0 | ≥10.0 |
---|---|---|---|---|
G+菌组 | 29 | 3 | 11 | 15 |
G–菌组 | 43 | 2 | 9 | 32 |
χ2值 | 0.869 | 2.495 | 3.936 | |
P值 | >0.05 | >0.05 | <0.05 |
尽管目前采用各种药物以及各自先进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但常常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诊断,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较高[2]。有资料表明,若在细菌性脓毒症的早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能使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降低50%,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降低[5]。
脓毒症患者的肾、肝、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实质器官,在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PCT并分泌入血,导致患者血清PCT值大幅度上升,并且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PCT值进行诊断、评估以及预测感染性疾病[6]。大量的研究试图从不同方面阐述PCT与脓毒症等感染性疾病的关系[7]。
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蛋白,对机体体液免疫的发动有重要意义,在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之前,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带核–巨嚼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和吞噬细菌,发挥抗炎作用[8,9]。目前CRP已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10]。但是,除细菌感染外的其他非感染因素也会导致患者血清CRP水平的非特异性上升,因此血清CRP在诊断细菌感染所致的细菌性脓毒症的临床价值受到一定的限制[11]。
本研究数据显示脓毒症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较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这与杜斌等[12]研究结果相类似,提示PCT和CRP参与了细菌性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其水平对于早期诊断细菌性脓毒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我们采用血清PCT和CRP诊断阳性阈值比较它们诊断细菌性脓毒症的价值。结果显示采用血清PCT阈值>0.5 μg/L诊断细菌性脓毒症的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91.2%,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2.9%。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血清CRP,提示与血清CRP相比较,血清PCT诊断细菌性脓毒症有更好的灵敏度、准确率和特异度。我们认为,这与血清PCT半衰期较长,体外稳定性好有很大关系,因此血清PCT更适合于临床检测。
本研究中,在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入院第1天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在动态监测的第5、10、15天,发现死亡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较生存组明显上升。生存组入院后血清PCT和CRP呈现出显著地下降趋势,临床上患者的感染得到有效地控制、循环、呼吸等脏器功能逐渐稳定。而死亡组血清PCT和CRP经治疗后无显著变化,临床上患者的感染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出现肾衰竭等器官支持不利或严重的脓毒症休克以致循环难以维持,导致患者死亡。此外,我们发现当PCT≥10.0 μg/L时,G–菌组的例数显著多于G+菌组。这就提示,血清PCT水平在区分G+菌和G–菌感染上有一定的价值,能为患者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我们认为,血清PCT的上升与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细菌内毒素密切相关。而近年来关于PCT的大量实验也表明,全身细菌感染时,血清PCT水平明显上升,而局部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时(即使严重病毒感染),血清PCT水平也正常或仅有轻度上升,而且与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不同,在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血清PCT无明显上升[13]。
综上所述,血清PCT和CRP是预测和诊断细菌性脓毒症的可靠指标,血清PCT和CRP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在局部感染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血清PCT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血清C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