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在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下,“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它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与传统的传染病“围堵”和“缓疫”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此阶段疫情防控目标是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1]。在出现本土病例时,通过“动态清零”策略,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扩散,有效减少了死亡病例的发生,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防控成就[2]。“动态清零”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均与传统的传染病防控策略不尽相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从疫情初始至今,我国疫情防控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3]。
1. 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从疫情初始到2020年3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4]。在此阶段,总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疫情播散,坚决扑灭各地疫情[1]。实施了“围堵”策略,即: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采取了区域封锁、停学和停工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尽可能地阻止病毒传播,遏制和延迟了病毒在全球的传播,为全球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发挥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5]。
2. 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2020年4月底我国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1,4]。疫情防控由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目标是严防输入,以核酸检测为中心进行风险防控,在2~3个潜伏期内控制住疫情传播[3]。在此期间我国出现了30多起局部聚集性疫情,基本都实现了预期控制目标。在此阶段,境外输入病例基本得到控制,我国本土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偶有小范围聚集性疫情,均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社会经济生活快速恢复正常[3]。
3. 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从2021年8月我国开始进入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此阶段的防控目标是尽量减少疫情发生,在疫情发生后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基本在1个潜伏期(14 d)内控制住疫情,力求以最小社会成本获得最大防控成效。在坚持前期的人-物-环境同防和社会面防控的有效做法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疫苗接种[3];针对传播速度更快的变异毒株,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强化防控薄弱环节,与病毒“赛跑”,实现主动防御。我国继续坚持“四早”原则,在发热门诊监测的基础上,将监测关口前移,部署各地对口岸高风险人员等12类人群“应检尽检”,定期开展核酸检测[3]。新疆霍尔果斯、内蒙古额济纳关联疫情、内蒙古二连浩特疫情等均是通过相关人群的主动监测发现。
“动态清零”策略是指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的一种防控目标。它是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总结,是现阶段防控的最佳选择。
其科学内涵主要包括:(1)通过发热门诊、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筛查等手段,及时发现病例和感染者,对传染源进行隔离与治疗。(2)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划定疫点或疫区并实施管控,对密切接触者、风险人群进行精准管理,实施减少人群聚集等公共卫生与社会干预措施,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通过对患者的有效救治,阻止病情进展,减少重症和死亡。(4)“动态清零”追求快速、精准,而非“零感染”,追求最大限度地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
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下,我国的总体策略目标是尽一切可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新冠肺炎发病、重症和死亡,同时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以来,我国本土疫情已经基本阻断,聚集性疫情均来源于境外输入。我国在快速有效处置多起聚集性疫情的过程中已具备了一系列制度、规程、方法与技术,拥有了丰富经验的实践队伍,也得到了国际社会、人民群众、专业队伍的认可。然而,目前全球仍处于疫情大流行阶段,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人群免疫屏障尚未构建完全,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全球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了解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目前我国必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不动摇。
不同防控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病毒特征、阻断传播的可行性、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疾病本身及其应对策略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公众的接受程度和意愿,以及政府的决心和能力等[1]。从疫情早期的围堵策略,到常态化防控探索,到当前的“动态清零”策略的演化过程看,都是为了切实应对不断出现的全球疫情新形势、病毒新变异、更好地满足我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动态清零”策略是在应对德尔塔变异株传播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考虑如何以更高水平、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控制住疫情,使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影响更小,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此阶段,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提升疫情防范和早发现能力;发生疫情后,充分利用疫情发现之初的黄金24 h处置时间,在原来充分发挥检测队伍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流行病学调查和监督队伍作用,突出“快”字,在疫情没有扩散之前,或者感染者还不具备传播能力之前,把密接者找到,把可能的感染者提前管控住,力争用1个潜伏期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3]。
控制传染病疫情传播的关键是尽可能地发现传染源。只有发现了传染源,才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才能对传染病疫情实施有效的控制。因此,传染病疫情的控制策略是建立在有效发现传染源的技术手段基础之上的。
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围堵策略”与“缓疫策略”是最常使用策略。不同策略选择是基于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防控措施以及发现传染源的技术手段决定的。对于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天花等,临床医生非常快速地就能识别出患者(传染源),疾控人员应用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和理清传播链、估计可能的传染源、预测可能的传播范围、提出应对策略和措施。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具有了对一些病原体检测的能力,通过对就诊患者特定的病原学检测,发现可能的传染源;根据其可能传播的范围确定“疫点”或“疫区”,划出疫源地范围,提出和实施传染病防控的“围堵策略”。
以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并存的传染病,由于在人群中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无法被临床医生发现,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也只能发现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而大量具有传染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处于潜伏期或恢复期的患者无法被识别,传染源可能传播的范围也无法精确确定,围堵边界难以划定,这类传染病的控制只能采用被动的“缓疫策略”。
随着生物学技术快速进步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研发出病原体的核酸检测技术,而且能够实现经济、方便、可及。通过大范围人群病原体核酸筛查,可以将隐藏在人群中的传染源筛查出来,实时隔离与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以快速识别密接者和风险人群,快速划定疫点或疫区,实施精准管控。新冠病毒传播力强,病毒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异,已经出现了多种变异株;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疾病谱广泛,即死亡、危重症、重症、普通型、轻症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都存在。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使用核酸检测技术对人群进行筛查,发现传染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划定疫源地进行精准管控,“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动态清零”策略在理论上既不同于“围堵”策略的盲目,也不同于“缓疫”策略的忍让,是更加精确、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能够以最小社会成本获得最大防控成效。
“动态清零”策略适用于在应急阶段采取“围堵”策略有效控制住疫情后,当应急阶段转为常态化防控阶段时,当传染源以输入为主且出现本土病例时所采取的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国家所采取的以降低、推迟流行高峰从而减少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侧重在对重症病例的发现、隔离和治疗以减少死亡,而对密接者仅进行有限追踪或不追踪的“缓疫”策略,这种策略在应对德尔塔变异株的疫情中效果有限。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染力强、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等特点,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6]。该变异株在印度被发现后,迅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6, 7]。既往多项研究发现,德尔塔变异株的疫苗突破性感染更易见于老年人群,可发展为重症[6, 7]。实践证明,相对于其他部分国家所采取的“缓疫”策略,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动态清零”策略在减少德尔塔变异株所致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及重症、死亡上效果更佳。总体上,通过“动态清零”策略,我国得以快速有效降低感染和死亡,在短期内可能对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疫情得以快速控制后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快速恢复至常态。研究发现,与多国采取的防控策略相比,我国采取的“动态清零”策略能够更好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8, 9]。模型研究发现,如果采取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的疫情防控策略,我国每天新增感染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人,其中重症病例可达1万例,将对我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其中,如果采用美国策略,我国每日的新增病例数将超63万例;若采用英国策略,我国的每日新增病例数将超27万[8]。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