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外科治疗70例10年随访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 2018,56(5) : 379-385.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05.011
摘要
目的

评价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其死亡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70例接受单心室系列手术的内脏异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性53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13.3个月(范围:6 d至150个月)。单心室系列手术包括第一期姑息手术、第二期双向Glenn术、第三期改良Fontan术。早期死亡定义为术后30 d死亡或未能出院。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预后因素。

结果

右心房异构62例,左心房异构8例。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18例,第二期Glenn术55例,完成Fontan术27例。累计死亡17例,其中早期死亡10例,晚期死亡7例。1年、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5% CI:72%~90%)、74%(95% CI:64%~85%)和74%(95% CI:64%~85%)。第一期姑息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95% CI:33%~79%)和49%(95% CI:26%~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HR=6.16,95% CI:1.65~22.95,P=0.007)、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HR=3.81,95% CI:1.32~10.94,P=0.013)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HR=4.58,95% CI:1.34~15.72,P=0.016)为死亡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正在持续改善。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引用本文: 曹凡, 邹明晖, 马力, 等.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外科治疗70例10年随访分析 [J] .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5) : 379-385.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05.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内脏异位综合征是一组广泛累及心脏及众多心外器官的复合畸形。其自然病程较差,1岁内病死率右心房异构型大于85%,左心房异构型大于50%[1]。针对这类复杂的复合畸形的外科治疗尚面临巨大挑战,中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文献报道,内脏异构综合征右心房异构型5年生存率为30%~74%[2,3],左心房异构型5年生存率为65%~84%[3,4],均远低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10年收治的70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