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FHL1基因变异致儿童还原体肌病一例
中华儿科杂志, 2020,58(2) :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20.02.016
摘要

患儿 女,9岁,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不对称性肌无力,病初因存在部分类似肌炎的表现而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后根据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为遗传性肌病。基因检测发现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进一步对肌肉组织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染色,发现胞质内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

引用本文: 魏翠洁, 王朝霞, 常杏芝, 等.  FHL1基因变异致儿童还原体肌病一例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0, 58(2) :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20.02.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更正

本文中第147页摘要第7行、第148页右栏第7行、图3图说明中“c.311G>A,p.C104T"更正为"c.311G>A,p.C104Y"。图3中父亲和母亲红色箭头上的”104T"更正为"104C“,患儿红色箭头上的"104T"更正为"104Y"。更正的同时表示歉意!

患儿 女,9岁,主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于2018年1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患儿早期智力、运动发育正常。5岁9月龄起无明显诱因在做操时发现双上肢上举费力,右侧为著,当时双下肢活动尚可,跑跳正常。当地医院查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466 U/L(正常值25~170 U/L);血串联质谱分析、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脊髓MRI及肺功能均未见异常,未予进一步诊治。患儿双上肢无力呈缓慢加重,至8岁5月龄时,双上肢无力明显加重,刷牙、举杯喝水均费力,穿衣困难,并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为跑跳差、蹲起费力、上楼梯困难,右侧肢体无力较左侧著。至9岁时进展至走路易摔倒、平卧位不能自行坐起。病程中不伴有发热、皮疹,无呼吸困难、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患儿弟弟5岁,体健。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反应可,心、肺、腹未见异常;走路不稳,Gowers征(+),左侧肢体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4级,右上肢近端肌力2级,右下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减低,无共济失调体征,四肢腱反射均未引出,双侧巴氏征阴性。住院后复查CK 299 U/L;因考虑四肢肌力不对称,近半年病情进展较快,不除外炎症性肌病,查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谱、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均正常;肌炎相关抗体PL7抗体阳性(+++),余阴性;双侧臀部及大腿肌肉MRI提示水肿、脂肪浸润改变,左右病变不对称,右侧著,其中肌群受累呈选择性:闭孔内外肌、大腿后群(半膜肌、半腱肌及股二头肌)和部分内侧肌群(股薄肌)受累较重,而臀大肌未受累,大腿前群肌肉(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缝匠肌)受累较轻(图1)。肌电图显示左肱二头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提示肌源性损害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左肱二头肌活检光镜下显示多灶性分布的肌肉萎缩、不同程度坏死和再生,肌纤维内不规则空泡和嗜酸性胞质体,不能除外炎症性肌病(图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Ⅰ,MHC-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部分萎缩肌纤维呈阳性表达,亦提示炎症性肌肉病理改变可能。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还原体肌病患儿9岁时臀大肌及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 A:T1加权成像(T1WI)序列显示双侧闭孔内外肌脂肪化(白色箭头),双侧臀大肌未受累(黑色箭头);B:T2脂肪抑制像(STIR)序列显示闭孔内外肌束内散在高信号,提示肌肉水肿;C、E:不同层面T1WI序列显示左侧大腿前群肌肉未受累,右侧大腿前群及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后群肌肉均有脂肪化,右侧大腿肌肉萎缩;D、F:不同层面T2 STIR序列显示右侧大腿前群及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后群肌肉散在高信号,提示病变肌肉伴有水肿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还原体肌病患儿9岁时臀大肌及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 A:T1加权成像(T1WI)序列显示双侧闭孔内外肌脂肪化(白色箭头),双侧臀大肌未受累(黑色箭头);B:T2脂肪抑制像(STIR)序列显示闭孔内外肌束内散在高信号,提示肌肉水肿;C、E:不同层面T1WI序列显示左侧大腿前群肌肉未受累,右侧大腿前群及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后群肌肉均有脂肪化,右侧大腿肌肉萎缩;D、F:不同层面T2 STIR序列显示右侧大腿前群及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后群肌肉散在高信号,提示病变肌肉伴有水肿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还原体肌病患儿9岁时左侧肱二头肌病理改变 A:HE染色显示病变呈局灶性分布,可见肌纤维萎缩、不同程度坏死,不规则空泡;B:HE染色可见胞质内嗜伊红团块;C:改良Gomori染色可见胞质内蓝紫色小体;D: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M-NBT)染色可见大量蓝紫色小体,为还原体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还原体肌病患儿9岁时左侧肱二头肌病理改变 A:HE染色显示病变呈局灶性分布,可见肌纤维萎缩、不同程度坏死,不规则空泡;B:HE染色可见胞质内嗜伊红团块;C:改良Gomori染色可见胞质内蓝紫色小体;D: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M-NBT)染色可见大量蓝紫色小体,为还原体

治疗及转归:结合患儿肌肉MRI和肌肉病理,考虑"炎症性肌病"可能性大,但患儿病程较长,不能除外遗传性肌病,故同时送检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以协助诊断。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静脉输注、甲泼尼龙冲击[20 mg/(kg·d)×3 d]并序贯足量泼尼松口服、辅酶Q10口服,辅以康复训练,患儿走路姿势略好转。但患儿出院后1个月随访,病情未进一步好转。此时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回报,示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父母均为正常基因型(图3)。进一步对患儿肌肉活检组织进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menadione-nitrobluetetrazolium,M-NBT)染色,胞质内可见蓝紫色包涵体(图2);肌肉电镜发现肌膜下及肌原纤维之间大量高嗜锇颗粒,部分形成大的包涵体,可见少数指纹样小体(图4)。根据M-NBT染色见蓝紫色包涵体,及FHL1基因发现致病性变异,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减停泼尼松,继续康复训练,定期随访1年半,患儿肢体无力呈缓慢加重,尚可独走,但较易摔倒。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还原体肌病患儿FHL1基因测序结果 患儿FHL1基因杂合变异c.311G>A,p.C104T,其父母均为正常基因型
点击查看大图

注:箭头示变异位点

图3
还原体肌病患儿FHL1基因测序结果 患儿FHL1基因杂合变异c.311G>A,p.C104T,其父母均为正常基因型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还原体肌病患儿左侧肱二头肌电镜下病理改变 A、B:大量高嗜锇颗粒(箭头),主要位于肌膜下(A)和核周(B);C:指纹样小体(箭头);D:指纹样小体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还原体肌病患儿左侧肱二头肌电镜下病理改变 A、B:大量高嗜锇颗粒(箭头),主要位于肌膜下(A)和核周(B);C:指纹样小体(箭头);D:指纹样小体
讨论

还原体肌病是一种罕见的肌原纤维肌病,致病基因FHL1位于Xq26,为X连锁显性遗传,其特征为肌纤维胞质内出现嗜伊红物,其内含丰富巯基,可将M-NBT还原为蓝紫色,因此命名为还原体肌病[1,2]。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严重型(OMIM 300717)和轻型(OMIM 300718),其中轻型在儿童后期或成人期起病,表现为四肢或全身进展性非对称性肌无力。本例患儿肌无力为非对称性,以右侧为著,符合轻型还原体肌病的临床特点,但其起病相对既往文献报道的更早,且近期病情进展相对快,提示该疾病的病程进展可以是非匀速的。本患儿的肌肉MRI显示肌群受累具有选择性:闭孔内肌、大腿后群和部分内侧肌群受累重,大腿前群肌肉受累轻,而臀大肌未受累;这与Astrea等[3]总结的还原体肌病的肌肉MRI特点一致,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重要线索。本例患儿肌活检光镜下病变呈局灶性分布,可见肌纤维萎缩、不同程度坏死和再生,该病理改变也可见于坏死性肌病。但本例患儿HE染色见胞质内大量嗜伊红团块,改良Gomori染色为紫色,M-NBT染色呈蓝紫色,为还原体肌病所独有[1,2,4],以此可与坏死性肌病相鉴别。另外,M-NBT在多数临床中心并非常规染色,因此当HE染色中见大量嗜伊红物时需要考虑到还原体肌病,并加染M-NBT。本例患儿电镜下可见肌膜下及核周大量高嗜锇颗粒、还原体及少量指纹样小体,符合还原体肌病的电镜特点[1,2,4]。但需要注意其电镜下表现异质性大,取决于疾病阶段:早期为肌膜下大量高嗜锇颗粒,之后逐渐形成椭圆形的颗粒状、微管状、多孔状结构,即还原体,严重者形成指纹样小体。本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儿童期起病的进展性肌无力,查体以近端肌无力为著,四肢腱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血清CK轻度升高,肌肉MRI及肌肉活检证实肌肉病变,故定位诊断考虑肌肉病变。定性诊断(1)免疫性:患儿既往发育里程碑正常,近期病情进展较快,肌无力呈不对称性,肌肉MRI提示肌肉水肿,肌活检提示坏死性肌肉病样病理改变,MCHC-Ⅰ染色呈阳性,均支持免疫性;但其发病较隐匿,免疫治疗无效,为不支持点;(2)遗传性:其发病隐匿,需考虑,但近半年病情进展相对快为不支持点。患儿病初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FHL1基因新发变异,且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后,重新全面评估患儿,复习肌肉活检标本电镜所见,进一步行肌肉M-NBT染色,发现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本例患儿除典型还原体肌病表现外,还伴有一些类似炎症性肌病的表现,包括肌肉MRI显示肌肉轻度水肿、肌肉病理MCHC-Ⅰ染色阳性等,既往少见报道。但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等其他遗传性肌病中,也发现伴有非特异性炎症的表现,提示免疫反应可能一定程度参与了部分遗传性肌病的发病过程。本例患儿虽有类似炎症性肌病的表现,但起病相对炎症性肌病更隐匿,且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到临床表现不典型,送检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最终协助明确诊断。对于隐匿起病的不对称性肌无力,如肌肉MRI发现臀大肌未受累,大腿后群及内侧肌群受累较前群突出,需考虑到还原体肌病的诊断,肌肉病理中发现M-NBT染色呈蓝黑色的包涵体及FHL1基因检测发现特定位点变异可明确诊断。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SchesslJ, TaratutoAL, SewryC, et al. Clinical, hist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reducing body myopathy caused by mutations in FHL1 [J]. Brain, 2009, 132Pt 2: 452-464.DOI: 10.1093/brain/awn325.
[2]
MalfattiE, OliveM, TaratutoAL, et al. Skeletal muscle biopsy analysis in reducing body myopathy and other FHL1-related disorders [J].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 2013, 72(9): 833-845. DOI:10.1097/NEN.0b013e3182a23506.
[3]
AstreaG, SchesslJ, ClementE, et al. Muscle MRI in FHL1-linked reducing body myopathy [J]. Neuromuscul Disord, 2009, 19(10): 689-691. DOI: 10.1016/j.nmd.2009.06.372.
[4]
SchreckenbachT, HennW, KressW, et al. Novel FHL1 mutation in a family with reducing body myopathy [J]. Muscle Nerve, 2013, 47(1): 127134. DOI:10.1002/mus.23500.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