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眼科杂志, 2020,56(1) : 41-46.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20.01.011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后TIOL的旋转稳定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IOL植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入组,并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眼轴长度≤24 mm为A组,眼轴长度>24 mm为B组。采用术后3个月的数据分析T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术前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检验。

结果

A组纳入39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为74岁(36~86岁);B组纳入2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中位数为68岁(36~86岁)。A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为0.30(0.10,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11(0.95,5.10)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10(0.00,0.60),残余散光度数为1.00(0.00,1.75)D;B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36(0.05,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00(0.78,3.76)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05(0.00,0.40),残余散光度数为0.75(0.00,2.25)D;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4,0.789),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散光度数均显著减低(均P<0.01),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残余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6,0.076)。旋转稳定性方面,A组TIOL术后3个月的旋转度数为5.15°±3.62°,B组的旋转度数为6.50°±4.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可预测性方面,旋转度数≤5°的眼在A组中占59.0%(23只眼),在B组中占50.0%(13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相关性分析显示,TIOL的旋转度数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6,0.568,0.170,0.365)。

结论

TIOL植入术后3个月,眼轴>24 mm与眼轴≤24 mm患者TIOL旋转稳定性无明显差别,旋转稳定性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TIOL球镜度数之间无明显关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1-46

引用本文: 高玉菲, 孙彤, 罗金花, 等.  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J] . 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1) : 41-46.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20.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白内障摘除手术从复明时代向屈光时代逐渐转化,人们对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散光是影响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文献报道,在美国有15%~29%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0 D以上的角膜散光;而在我国,10.6%~12.4%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0 D以上的角膜散光[1]。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IOL)为合并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了获得更好视觉质量的有效途径[2]。美国Alcon公司生产的一片式丙烯酸酯材料的人工晶状体--AcrySof TIOL,是目前最常用的TIOL之一。植入该TIOL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在正常眼轴的患者中已得到肯定[3,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