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
肝恶性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50(7) : 526-53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07.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消融不可手术切除肝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2015年7月17日至12月24日前瞻性收集经病理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或肝恶性转移瘤患者,且不适合外科手术、术前功能状态(PS)评分≤2,排除不能耐受气管全身麻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16例纳入研究,男12例、女4例,年龄40~86岁,平均(60±10)岁。在B超和CT引导下经皮IRE消融治疗。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采用双侧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7 d内肝、肾功能变化;记录术后30 d内治疗的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应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其短期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IRE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0 d内不良反应腹痛7例次、腹腔积液5例次、胸腔积液4例次、发热3例次、咳嗽及恶心呕吐各2例次、胆道感染及血小板减少各1例次,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发生治疗相关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肝功谷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一过性升高至(637±597)U/L、(510±396)U/L,予以保肝处理后7 d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2例、进展1例,肿瘤缓解率81.3%。

结论

IRE消融不可手术切除肝恶性肿瘤,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近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有待长时间随访观察。

引用本文: 牛立志, 刘桂凤, 曾健滢, 等.  肝恶性肿瘤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 50(7) : 526-53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07.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我国2011年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4[1]。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仍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但只有10%~20%的患者有手术机会[2]。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射频、微波及冷冻消融是最常用的消融方法。但射频和微波不适用于大肝癌和临近大血管的肝癌[3],冷冻也难以避免破坏胆管及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且有冰球破裂而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消融是一种非热性消融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应用电场强度高于500~600 V/cm高幅电脉冲作用于细胞膜,引起高穿膜性电压,使膜孔从可逆性开放发展到不可逆性开放,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水溶性物质和离子能穿膜运行、破坏细胞的内环境稳定,引起细胞死亡,且具有保存血管、胆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优点[4,5]。因此,对于邻近或包绕腹腔干、门静脉及胆总管等重要管腔的不可切除肝恶性肿瘤,IRE消融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我院对16例接受IRE消融治疗的不可切除性肝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重点观察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