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放射学
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相关性的多层CT血管成像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50(9) : 657-66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09.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病例原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中对寰椎椎骨及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沟桥位置、形态及沟桥与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对椎动脉V3段血管管径、形态、走行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分析采 用χ2检验。

结果

本组613例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病例,157例共195侧发生沟桥。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103侧,其中合并沟桥69侧,按侧计算其发生率:总体为8.4%(103/1 226),合并沟桥侧为35.4%(69/195),无沟桥侧为3.3%(34/1 031)。合并沟桥侧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发生率高于总体及无沟桥侧(χ2=215.679,P=0.001)。同时,椎动脉异常发生率还与沟桥数量、位置及形态有关,在复合桥发生率(57.1%,12/21)高于单纯桥(32.8%,57/174)(χ2=4.873,P=0.027)、在单纯桥中的边桥(68.8%,11/16)高于后桥(27.2%)及侧桥(36.4%)(χ2=11.357,P=0.030)、在不完整型沟桥构桥突端口尖锐者(64.2%)高于圆钝者(14.6%)(χ2=26.813,P=0.001)、不完整吻状突型沟桥对吻口间距与椎动脉管径差值较小者高于较大者(χ2=9.212,P=0.010)、完整型沟桥沟桥孔孔径较小者(87.5%)高于孔径较大者(28.6%)(χ2=18.193,P=0.001)。

结论

沟桥的存在明显增加了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发生风险;沟桥发生的数量、位置、构桥突形态都对其发生率有影响。

引用本文: 万平华, 王本星, 廖余胜, 等.  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相关性的多层CT血管成像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 50(9) : 657-66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09.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寰椎沟桥(以下简称沟桥)为骑跨于寰椎后弓椎动脉沟周围的骨性结构变异,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26%[1,2,3],为临床常见的变异。沟桥的存在可挤压走行于椎动脉沟内的椎动脉V3段,使血管出现相应形态异常改变,甚至可影响椎动脉供血,引发临床症状[3,4,5]。笔者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患者的寰椎后弓及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分析沟桥发生部位、形态及沟桥与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同时测量分析椎动脉V3段的血管管径、形态、走行等改变,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探讨寰椎沟桥对椎动脉V3段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