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
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53(1) : 50-5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9.01.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对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3例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后记录最初的手术结果(包括血管内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结果,评估出院时和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血管内再通。8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为末梢栓塞,其中症状性3例、无症状性4例,1例症状性末梢栓塞患者同时合并术中血管夹层;1例为支架取栓相关的脑出血。术后患者均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出院时,11例血管再通患者,10例症状好转、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再通失败的患者,1例症状恶化、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11例再通的患者,1例支架取栓后脑出血的失访;10例获得影像随访,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支架内80%狭窄、9例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或闭塞。1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1例再通患者支架内80%狭窄并再发TIA,9例无再发卒中或TIA发作,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功能良好,中位mRS评分明显下降[术后1(0~2)分、术前2(1~4)分];2例再通失败的患者,90 d的mRS评分功能恶化。

结论

对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在严格筛选适应证的前提下,采取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但长期确切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引用本文: 谭华桥, 王永亮, 马林, 等.  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 53(1) : 50-5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9.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既往认为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患者已建立侧支循环,不需进一步手术干预。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是患者不良预后、死亡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特别是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尽管采用严格的药物治疗,症状仍可能持续[2],且再发卒中的风险可达6.0%~22.7%[3,4,5]。此外,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长期颅内低灌注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6]。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针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尝试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但报道多为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患者的再通治疗[7,8,9,10,11,12,13,14,15,16,17],对于前循环颅内段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报道甚少[18,19,20,21,22]。笔者总结13例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初步结果,旨在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