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放射学
脾脏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影像特征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53(5) : 375-38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9.05.009
摘要
目的

探讨脾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1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5家医院的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FDC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检查,2例行PET-CT检查。观察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大小、内部结构、密度或信号,18F脱氧葡糖糖(18F-FDG)摄取特征、强化模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

结果

8例FDCS中,7例病灶位于脾脏,1例位于胰腺异位副脾。7例肿瘤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呈膨胀生长,境界清楚;1例呈分叶状,边缘模糊。7例单发病灶;1例患者病灶多发(3个病灶)。8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6例病变内见出血坏死,1例伴有钙化。胰腺异位副脾FDCS坏死、囊变明显。3例行MRI检查,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病灶内囊变坏死区呈低T1WI、高T2WI信号,实性区中央可见低T1WI、高T2WI信号纤维瘢痕区,囊变坏死与瘢痕区夹杂分布。2例PET-CT检查显示肿瘤实质部分18F-FDG摄取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持续性强化纤维瘢痕区随时间延迟,范围逐渐缩小。1例伴肝脏转移。1例序贯胃部淋巴瘤,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53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或继发其他肿瘤。

结论

脾脏FDCS多为单发、境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少数伴有瘢痕、钙化、出血,强化方式为持续性强化,有一定特征性。少数表现不典型,影像诊断困难。

引用本文: 袁小冬, 汪建华, 王玉涛, 等.  脾脏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影像特征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 53(5) : 375-38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9.05.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少见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发生于脾脏非常罕见[1]。由于发生于肝、脾的FDCS由梭形和卵圆形细胞构成,并混杂多量炎细胞,少见典型的束状及旋涡状排列,类似于炎性假瘤,Cheuk等[2]将其描述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like FDCS,IPL-FDCS)。自1997年至今,涉及脾脏FDCS影像表现的报道有限[3,4,5,6,7,8,9,10,11,12,13,14,15,16,17]。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易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FDCS患者的临床、影像与病理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准确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