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1) : 4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 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

结果

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

结论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引用本文: 刘振生, 孙勇, 匡雄伟, 等.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1) : 4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预后优于静脉溶栓,但仍有近半数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其中术后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1,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术前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血糖、心源性栓塞、桥接治疗、再通不全等因素与机械取栓术后HT相关[2,3]。然而,国内外鲜有再通后特征性血管造影表现与HT相关的报道[4,5]。本研究中,着重探讨机械取栓再通后特征性血管造影表现,即引流静脉早显(early venous filling,EVF)与HT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