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放射学
出生前后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的MRI评价及预后分析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03) : 235-24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3.012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出生前后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PVPC)的MRI特点及其变化、预后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7例产前MRI诊断为PVPC的胎儿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出生后随访,其中24例失访,2例出生后死亡,将存活的41例胎儿进行预后分析,并进行Gesell量表评分。根据囊肿位置及是否伴有其他颅内外异常分为孤立性先天性囊肿、先天性囊肿伴其他异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及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4组。所有MRI图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评价,包括囊肿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变化。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医师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位置(单/双侧)、囊腔数量(单/多腔)及是否伴其他异常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平均前后径、平均高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种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Gesell量表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DQ)评分之间的差异。

结果

2名医师对41例出生前后PVPC的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大小变化情况的一致性均为好,ICC值分别为0.865、0.931、0.798、0.904、0.879。先天性囊肿组(18例)的囊肿均于出生后变小或消失,DQ均正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14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12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2例,仅1例DQ轻度迟缓;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9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6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3例,7例DQ表现为不同程度迟缓。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与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与孤立性先天性囊肿组间的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与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儿孤立性PVPC多于生后减小或自行消失,预后较好;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脑或形态学异常时,生后患儿发育可出现不同程度迟缓,预后较差。先天性囊肿预后较好。

引用本文: 孙聪, 陈欣, 巩涛, 等.  出生前后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的MRI评价及预后分析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 (03): 235-24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3.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PVPC)是一类位于侧脑室周围且囊壁无上皮细胞覆盖,仅内衬有生殖细胞、胶质细胞的假性囊肿[1]。Epelman等[2]根据囊肿位置将PVPC分为先天性囊肿和室管膜下囊肿。胎儿时期PVPC因其发生率较高逐渐被关注。MRI具有成像视野大、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的特点,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位置,清晰显示可能合并的其他结构异常,已成为产前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重要方法[3]。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出生前后PVPC的MRI及其预后的研究较少,探讨先天性囊肿、室管膜下囊肿二者预后差异的报道鲜见。笔者旨在分析评价出生前后不同类型PVPC的MRI变化及其预后情况。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