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腰椎无砂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一例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3) : 250-25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3.016
摘要

本文报道1例53岁女性腰椎无沙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持续性钝痛。CT显示腰3、4椎体水平椎管及左侧椎间孔区不均质实性病灶,呈哑铃状,左侧椎间孔扩大;MRI显示病灶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略低信号,DWI呈团块状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信号。经病理诊断为腰椎非沙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

引用本文: 陈雨各, 陈月芹, 郭翔, 等.  腰椎无砂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一例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3) : 250-25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3.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患者女,53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持续性钝痛,活动时明显,休息可稍缓解,近9 d上述症状加重伴左下肢麻木。患者30年前有"心房黏液瘤"手术切除病史。查体:腰椎伸屈受限,下腰椎及左侧椎旁压痛及叩击痛,无下肢放射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影像检查:CT平扫显示腰3、4椎体水平椎管及左侧椎间孔区不均质实性病灶,呈哑铃状,左侧椎间孔扩大,其内见稍高密度区(图1),CT值59~78 HU,周围未见骨质破坏(图2)。MR平扫T1WI病灶呈混杂稍高信号,左上缘见更高信号(图3);T2WI呈混杂略低信号,左上缘见极低信号(图4图5),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病灶呈相对低信号,左上缘见更低信号(图6);扩散加权成像(b=1 000 s/mm2)呈团块状扩散受限(图7),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信号(图8图9)。

点击查看大图
图1,2
腰椎CT平扫。横断面软组织窗(图1)示腰3、4椎体水平椎管及左侧椎间孔不均质实性病灶,呈哑铃状,其内见高密度区;骨窗(图2)示肿块周围未见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
图3~6
腰椎MR平扫。矢状面T1WI(图3)示肿块呈边界清晰的混杂稍高信号,左上缘见更高信号(↑);T2WI(图4)示肿块呈边界清晰的混杂略低信号,上缘见更低信号(↑);横断面T2WI(图5)示肿块沿腰3椎体左侧椎间孔生长;矢状面脂肪抑制T2WI(图6)示病灶呈相对低信号,左上缘见更低信号(↑)
图7
扩散加权成像示病灶团块状扩散受限
图8,9
腰椎MR增强扫描。矢状面(图8)及横断面(图9)图像示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图10
病理图。显微镜下见病变内大量梭形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或旋涡状,胞质见散在分布黑色素颗粒(HE×400)
点击查看大图
图1,2
腰椎CT平扫。横断面软组织窗(图1)示腰3、4椎体水平椎管及左侧椎间孔不均质实性病灶,呈哑铃状,其内见高密度区;骨窗(图2)示肿块周围未见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
图3~6
腰椎MR平扫。矢状面T1WI(图3)示肿块呈边界清晰的混杂稍高信号,左上缘见更高信号(↑);T2WI(图4)示肿块呈边界清晰的混杂略低信号,上缘见更低信号(↑);横断面T2WI(图5)示肿块沿腰3椎体左侧椎间孔生长;矢状面脂肪抑制T2WI(图6)示病灶呈相对低信号,左上缘见更低信号(↑)
图7
扩散加权成像示病灶团块状扩散受限
图8,9
腰椎MR增强扫描。矢状面(图8)及横断面(图9)图像示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图10
病理图。显微镜下见病变内大量梭形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或旋涡状,胞质见散在分布黑色素颗粒(HE×400)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腰3、4椎体后方肿瘤组织,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腰3后方呈黑色沥青样,腰4后方呈灰黄灰褐色,质韧。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排列成栅栏状或旋涡状,胞质内有黑色素颗粒,分布不均,无病理性核分裂象,无砂粒体(图10)。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表面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CD10)、细胞角蛋白(CK)、细胞膜增殖抗原(Ki-67)均为阴性,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黑素A(Melan-A)、神经嵴转录因子(SOX-10)、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均为阳性。病理诊断:无砂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nonpsammomatous melanotic schwannoma,NPMS)。本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全身转移,术后8个月死亡。

讨论

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MS)是一种罕见的以分泌黑色素为特征的神经鞘瘤,发生率不到神经鞘瘤的1%[1]。该肿瘤起源于施万细胞,常发生于后脊神经根[2]。病灶多为单发,发病高峰年龄30~4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和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有关。MS分为无砂粒体型和砂粒体型,后者50%可合并Carney综合征[2]。NPMS多累及骨髓、躯干和四肢软组织,而砂粒体型则多累及消化道的自主神经。

MS的瘤细胞同时显示神经鞘和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因此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是顺磁性物质,能明显缩短T1、T2,从而表现为T1WI相对高信号,T2WI相对低信号,本例病灶主体MR征象与此相符。这与常规神经鞘瘤的MR信号特征差异较大,可以作为二者的重要鉴别点。本例病灶左上缘可见片状T1WI更高信号、T2WI极低信号,经病理证实为肿瘤内部黑色素颗粒聚集区。有报道[4]MS可以局部浸润、复发甚至转移。本例患者术后因多器官转移死亡。

本病需与脊膜瘤、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和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等相鉴别。脊膜瘤虽可发生于腰椎,但不易出血,钙化出现率高,很少引起神经孔扩大,多易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软脑脊膜,多发生于胸椎水平,郭亚飞等[3]曾报道过1例突破椎间孔生长的腰椎原发性黑色素瘤,与本病生长方式较为相似,影像鉴别较为困难。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90%发生于圆锥和终丝部,常表现为髓外硬膜下肿块,虽累及椎间孔少见,但肿瘤组织含有大量黏液成分,且易发生出血,MRI信号与本病易混淆。

总之,色素性神经鞘瘤因肿瘤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MR上具有相对特异的T1WI高信号和T2WI低信号,但仍与部分疾病鉴别困难,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SpinaA, GagliardiF, BoariN, et al. Intracranial melanotic schwannomas[J].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15,76(5):399-406. DOI:10.1055/s-0034-1393926.
[2]
BakanS, KayadibiY, ErsenE, et al. Primary psammomata′s melanotic schwannoma of the spine[J]. Ann Thorac Surg, 2015,99(6):141-143.DOI:10.1016/j.athoracsur.2015.02.060.
[3]
郭亚飞,程敬亮,张勇,.腰椎管内恶性黑色素瘤突破椎间孔生长影像表现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51(2): 155-156. DOI:0.13760/cma.j.issn.1005-1201.2017.02.017.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