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论著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外淋巴间隙钆成像表现的初步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4) : 364-367. DOI: 10.3760/cma.j.cn112149-20190523-00443
摘要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3例(21耳)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者(LVAS组)和23例(23耳)听力正常者(正常组)外淋巴间隙钆成像资料。先行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和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序列MRI扫描,经鼓膜向鼓室内注入稀释的钆对比剂,1、2、3、6 d后分别行3D-FLAIR扫描。对两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外淋巴间隙显示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测量LVAS组内淋巴管(ED)和内淋巴囊(ES)区注射对比剂前后信号强度,计算与同层脑干的信号强度比(SI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注射前后的差异。结果显示注射对比剂前LVAS组和正常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3D-FLAIR上呈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分布于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外淋巴间隙,两组间显示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P=0.34)。正常组ED和ES均未显示,注射对比剂后亦无信号强度改变;LVAS组ED和ES区在3D-FLAIR上呈完全低信号2耳,呈分界清晰低、高信号19耳。注射对比剂后患侧ED和ES区低信号区信号强度增强,注射对比剂前后SIR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93,P <0.01)。本研究结果提示:LVAS患耳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内淋巴积水不显著;患耳ED和ES可能与前庭外淋巴间隙相通;部分患耳的ED和ES内可能存在间隔。

引用本文: 张丽红, 王林省, 李晓瑜, 等.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外淋巴间隙钆成像表现的初步研究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4) : 364-367. DOI: 10.3760/cma.j.cn112149-20190523-0044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以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VA)扩大并伴有感音性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一种内耳畸形[1]。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等仍存在诸多未知因素[2,3,4],出现很多致聋学说,如内淋巴液倒流学说、内耳机械系统失衡学说及内淋巴囊离子运转障碍学说等[5,6],然而,基于上述学说行内淋巴囊阻塞术、减压术效果不佳[7,8],仍需对该病进行深入研究[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