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健康
中国不同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53(1) : 97-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9.01.014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极端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不同区域的热浪定义。

方法

收集2006—2011年中国人口超20万的66个疾病监测点气象(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居民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合气候类型、行政区域把中国分为7个区域。采用两阶段方法分析,第1阶段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每个监测点的温度-死亡关系,第2阶段采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每个区域所有监测点的数据,获得区域性温度-死亡的关系,探索热浪的温度阈值和持续时间,建立每个区域基于死亡风险的热浪定义。

结果

当日平均温度分别≥5—10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日平均温度的P64P71P85P67P75P77时,且该温度连续2 d及以上定义为热浪,对应的温度绝对阈值分别为21.6、23.7、24.3、25.7、28.0和25.3℃;华南地区热浪定义为日平均温度≥5—10月日平均温度的P93(30.4 ℃),持续5 d及以上的炎热天气。

结论

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建立起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热浪定义,不同区域的热浪预警温度不同。

引用本文: 林巧绚, 王黎君, 林自强, 等.  中国不同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研究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 53(1) : 97-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9.0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平均气温持续增高,热浪发生更频繁,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发生范围也不断扩大[1]。热浪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66个城市的研究结果表明[2],2006—2011年热浪导致了5.0%(95%CI:2.9%,7.2%)的超额死亡,且不同区域热浪的健康效应不同。目前,我国选用统一的热浪定义(日最高气温≥35 ℃持续3 d及以上的炎热天气)进行预警,没有考虑我国的地域范围很广,气温差异很大,也没有考虑不同地区气温的健康效应会有差别,不利于保护脆弱人群。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从单个城市或几个城市探索热浪的定义,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定义热浪,统计模型和参数也不同,不能用于全国高温热浪预警。因此,本研究基于多城市数据,用统一的方法分析不同地区的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具有区域特点的热浪定义,为高温热浪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