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TERT和IDH突变联合分析的预后价值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47(9) : 658-663.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8.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热点突变情况及二者结合的预后价值。

方法

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至2014年手术的236例胶质瘤标本(WHOⅠ~Ⅳ级肿瘤分别为16、89、72和59例)中TERT基因启动子区(228位点和250位点)、IDH1(132密码子)和IDH2(172密码子)突变情况,分析这些突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WHO Ⅰ级16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均未检出IDH和TERT基因突变。WHO Ⅱ~Ⅳ级的220例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年龄≥40岁患者TERT突变比例(60.8%,93/153)明显高于<40岁患者(32.8%,22/67;P<0.01),少突胶质瘤中TERT突变率(87.5%,56/64)明显高于星形细胞瘤(37.8%,59/156;P<0.01)。年龄<40岁、IDH1突变和少突胶质瘤为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预后好的因素。TERT突变不能单独提示胶质瘤预后。TERT和IDH1突变联合检测可将弥漫浸润性胶质瘤分为4个分子亚组:IDH(+)/TERT(+)组、IDH(+)/TERT(-)组、IDH(-)/TERT(-)组和IDH(-)/TERT(+)组,4组间具有明显预后差异,IDH(+)/TERT(+)组患者预后最好,IDH(-)/TERT(+)组患者预后最差。

结论

IDH和TERT基因突变状态可细化胶质瘤患者预后分组,特别是可将IDH1野生型的病例进一步进行预后亚组划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引用本文: 刘千琪, 尹晓雪, 邹艳, 等.  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TERT和IDH突变联合分析的预后价值 [J]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 47(9) : 658-663.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8.09.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与预后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其中一些分子改变的检测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中常规开展的工作。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已将重要的分子检测作为胶质瘤整合诊断的基本依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2突变是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1]。约75% WHOⅡ级和Ⅲ级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肿瘤)以及大部分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均存在IDH1突变[2,3,4],少数弥漫浸润性胶质肿瘤中存在IDH2基因突变(占所有IDH1/2突变病例3%左右)[2,3]。IDH1最常见突变形式为R132H(>90%),少数为R132C、R132L、R132S和R132G。IDH2突变最常见为R172K,其他还有R172M、R172W等形式[3,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