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
为制作数字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评估系统对切片制作流程的改进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48(2) :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9.02.015
摘要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15例,其中3例参照日本胃癌协会及中国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标本病理学规范化检查的建议切割方法,用3.7%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传统乙醇二甲苯脱水处理,12例根据评估系统需求对参照文献的切割方法进行改良,采用环保型脱水套装试剂对组织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传统方法制出的切片由于标本的收缩值在20%~25%,且扭曲严重,特别是一盒多块,无法完成数字化复原图的精准绘制。12例先3.7%中性甲醛固定,再采用环保型脱水套装脱水处理,切片收缩值在6%~10%,且脱水后组织柔韧性好,切片舒展、完整,组织收缩影响最小化至忽略不计,可使用自主研发的扫描系统完成全组织大切片扫描,并在计算机下完成病变标识及测量,完全满足ESD手术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的要求。结果提示,环保型脱水套装在制作ESD标本中可满足ESD手术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的要求。

引用本文: 赵洁, 于綦悦, 侯峰, 等.  为制作数字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评估系统对切片制作流程的改进 [J]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 48(2) :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9.0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对大于2 cm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的黏膜剥离切除,日本内镜专家Ono等[1]在2001年首次报道并命名,其中对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组织病理学评估尤为重要,特别是内镜手术医师不但需要了解病变组织的性质、分级,更需要直观病变的切缘情况、病变的侵犯范围等。我们在满足病理医师对切片进行病理诊断的基础上,还要在计算机下精确测量出各级病变部位浸润黏膜层的范围、精准标识病变组织的分级和病变组织是否侵入血管及淋巴管等,最后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病理扫描系统对大组织切片进行完整的切片扫描,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完成ESD病理学评估。但在制片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制作流程制作出的切片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计算机辅助评价的精准度。本文就ESD标本在制作切片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做以下总结。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