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48(6) : 444-447.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9.06.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集的3例肺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3例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分别为53、69、74岁。病变弥漫累及双肺,形态学表现为多发的脑膜上皮样微结节,细胞形态温和,类似于脑膜上皮,大小一致,核卵圆形,可见核沟,胞质丰富、嗜酸性,呈旋涡状或巢状排列;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3例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孕激素受体均弥漫强阳性;3例CAM5.2、嗜铬粒素A、突触素、细胞角蛋白7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均阴性。

结论

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非常罕见,病程缓慢,预后好,应避免误诊为其他肺原发性疾病或转移性的恶性肿瘤,防止造成不适当的治疗。

引用本文: 武鸿美, 梅平, 朱小兰, 等.  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J]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 48(6) : 444-447.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9.0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肺脑膜上皮样微结节(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micronodules)非常少见,由位于肺间质内的类似脑膜上皮的细胞簇构成,以前曾被误认为肺化学感受器瘤[1],多发生于女性[2,3,4]。肺脑膜上皮样微结节多为单发,罕见情况下可以多发,而累及双肺呈弥漫性分布的病例极其罕见,其类似于肺多发转移瘤或间质性肺疾病[5]。对于后者,Suster和Moran[2]首次使用"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diffuse pulmonary meningotheliomatosis)"这一诊断术语报道了5例双肺弥漫性脑膜上皮样微结节。我们共检索到16例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的病例报道[2, 4, 6,7,8,9,10],现收集3例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并复习文献,通过对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