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二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49(2) : 197-199.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20.02.021
摘要

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引用本文: 李柏成, 李新军, 燕炜, 等.  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二例 [J]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 49(2) : 197-199.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07.2020.02.02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例1女,66岁。因发现左侧腮腺肿物10个月余,于2019年1月5日入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腮腺浅叶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大小约5 cm×5 cm×3 cm,边界较清晰。例2男,71岁。因发现右侧腮腺肿物2周,于2018年12月10日入院。颈部CT示右侧腮腺区低密度占位,大小约5.6 cm×3.3 cm×3.1 cm,边界清晰。2例双侧颌下区及颈部均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胸腹部及颅脑检查均未见异常。遂行腮腺肿物切除术。

病理检查:(1)大体检查:2例表面均光滑,灰红灰黄色,包膜完整。例1呈多结节状,最大结节大小5.0 cm×4.0 cm×2.5 cm,切面大部分灰红色,间有少量灰黄色区域,实性,质软。最大结节周围见多个小结节,直径0.5~0.6 cm,切面性质同最大者。例2呈哑铃状,双结节,总大小6.0 cm×4.0 cm×2.5 cm,切面灰黄,局部可见多个灰红色结节,实性,质软(图1)。(2)镜下观察:2例均被覆完整薄的纤维性包膜(图2)。低倍镜下观察,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组织和嗜酸性细胞构成。嗜酸性细胞由纤维血管组织分隔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小叶状分布,结节内及结节间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肪成分,例1脂肪成分约占10%,例2脂肪成分约占60%(图3)。每个结节或小叶内,嗜酸性细胞呈小梁状、条索状、腺管或腺泡状排列,局部可见双层结构,类似于Warthin瘤中的上皮结构。细胞巢内局部可见皮脂腺化生、鳞状上皮化生、导管扩张及导管周围纤维化、慢性炎性病变。在嗜酸性细胞巢内及纤维性间质内,可见较多扩张的血管,例1更为显著。例1局部可见少量正常涎腺组织残留(浆液性腺泡和导管腺叶结构)。例2在嗜酸性细胞巢周围纤维组织内可见少量小的神经纤维束。高倍镜下观察,2例嗜酸性细胞大部分胞质嗜酸,少数胞质略透明、泡沫状,细胞核小,部分可见中等大小核仁,未见异型性、核分裂象及坏死(图4)。2例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大小一致,未见异型性。(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K-LMW),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嗜酸性细胞巢外周细胞表达CK5/6(图5)、CK19、p63,有腺腔形成的嗜酸性细胞巢腔缘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图6)、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脂肪细胞表达S-100蛋白。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例2),呈哑铃状,双结节,切面灰黄,局部可见多个灰红色结节,实性
图2
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例1),肿物最大结节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嗜酸性细胞呈小梁状、条索状排列HE低倍放大
图3
例2,肿物以脂肪成分为主,局部可见嗜酸性细胞结节HE低倍放大
图4
例2,嗜酸性细胞大部分胞质嗜酸,少数胞质略透明、泡沫状,细胞核小,部分可见小-中等大小核仁,未见异型性、核分裂象及坏死HE高倍放大
图5
例2,嗜酸性细胞巢外周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5/6 EnVision法中倍放大
图6
例2,嗜酸性细胞不表达S-100蛋白,脂肪细胞内对照表达EnVision法中倍放大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例2),呈哑铃状,双结节,切面灰黄,局部可见多个灰红色结节,实性
图2
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例1),肿物最大结节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嗜酸性细胞呈小梁状、条索状排列HE低倍放大
图3
例2,肿物以脂肪成分为主,局部可见嗜酸性细胞结节HE低倍放大
图4
例2,嗜酸性细胞大部分胞质嗜酸,少数胞质略透明、泡沫状,细胞核小,部分可见小-中等大小核仁,未见异型性、核分裂象及坏死HE高倍放大
图5
例2,嗜酸性细胞巢外周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5/6 EnVision法中倍放大
图6
例2,嗜酸性细胞不表达S-100蛋白,脂肪细胞内对照表达EnVision法中倍放大

病理诊断:例1,(左侧)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例2,(右侧)腮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

随访:2例分别随访4及5个月,均未见复发。

讨论:

涎腺含有脂肪成分的肿瘤根据组织学成分,可分为单相性(脂肪瘤)和双相性(脂肪瘤+上皮成分)肿瘤[1]。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oncocytic lipoadenoma,OLM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含脂肪成分的肿瘤。OLMA最初由Hirokawa等[2]于1998年首次命名,将其描述为由下颌下腺中成熟脂肪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至2019年5月1日为止,国外英文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国内未检索到报道。患者的发病年龄范围7~89岁,男性略占优势。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肿块,病程持续时间半个月至180个月。绝大多数OLMA位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发生于小涎腺的病例报道[1,3,4,5]

OLMA大体标本检查多为单发结节,直径1.9~13.5 cm,表面光滑,被覆薄的包膜。当嗜酸性细胞占优势时切面大部分呈灰红色,当脂肪细胞占优势时切面大部分呈灰黄色,实性,质软,未见有囊性变病例报道。本组2例表面均光滑,被覆完整薄的包膜。例1以一个优势结节为主,周围伴有多发的小结节,例2哑铃状,呈双发结节。镜下观察,OLMA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存在两种不同的细胞:嗜酸性细胞和脂肪细胞,两种成分不同比例混合,脂肪组织可占肿瘤体积的5%~80%[3]。嗜酸性细胞通常呈小叶状和(或)不规则结节状排列。一些小叶可以完全由脂肪细胞构成,模拟脂肪瘤[6]

OLMA的组织学表现独特,一些研究也对其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电子显微镜检查和遗传学分析。Klieb和Perez-Ordoñez[7]对腮腺的OLMA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发现,嗜酸性细胞表达CK-LMW、CK7和EMA,有部分细胞表达CK-HMW、CK5/6、CK19和p63,不表达Calponin和肌动蛋白。结果说明OLMA中存在两种细胞群,其中一群细胞具有基底细胞样分化,但缺乏肌上皮细胞分化。本研究也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CK-LMW,位于细胞巢外层的部分细胞表达CK5/6、CK19、p63,显示出不完整的基底细胞样结构,但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这与Klieb和Perez-Ordoñez[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Gustafsson等[8]运用电子显微镜研究腮腺的嗜酸性细胞肿瘤发现,在嗜酸性细胞肿瘤中存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上皮,而不是简单的导管和肌上皮分化。因此,OLMA中具有导管和基底细胞分化的双层上皮细胞群的来源和意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Ilie等[9]对1例OLMA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发现t(12;14)染色体易位,导致HMGA2基因突变。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研究来说明HMGA2基因突变在OLMA中发生的频率及作用。

OLMA主要的鉴别诊断:(1)涎腺脂肪瘤(sialolipoma):涎腺脂肪瘤是由于涎腺功能障碍而发生的肿瘤,大小涎腺均可发生,而OLMA只发生在腮腺及下颌下腺。涎腺脂肪瘤以脂肪成分为主,伴有正常涎腺腺泡、导管、肌上皮和基底细胞混合组成,脂肪内涎腺组织呈小叶状均匀分布,与正常腮腺组织结构类似。某些情况下可出现局灶的嗜酸性细胞结节,而OLMA中有显著的嗜酸性细胞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LMA表达S-100蛋白、Calponin等肌上皮标志物,而OLMA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2)嗜酸细胞性涎腺脂肪瘤(oncocytic sialolipoma,OSLMA):2009年,Pusiol等[10]报道了一种含有嗜酸性细胞的SLMA,被命名为OSLMA。Ruangritchankul等[11]认为OSLMA和OLMA可能属于同一疾病谱系,两者在组织学上的重叠造成了鉴别困难。他们提出将具有显著嗜酸性细胞结节的含有脂肪成分的有包膜病变诊断为OLMA,而以脂肪成分为主并伴有一个或多个嗜酸性细胞结节的有包膜病变诊断为OSLMA,两种病变都可以含有正常涎腺成分[11]。依据此观点,本组2例病例诊断为OLMA。(3)普通脂肪瘤:由纯的脂肪细胞构成,不含有嗜酸性细胞结节。(4)嗜酸性细胞瘤:仅由嗜酸性细胞组成,缺乏脂肪成分。(5)结节性嗜酸性细胞增生:表现为多灶性嗜酸性细胞巢增生,与脂肪细胞和正常腺泡混合,可能与OLMA外观类似。但OLMA有一层完整的纤维性包膜,而结节性嗜酸性细胞增生无包膜。

OLMA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或切除肿瘤加受累涎腺组织。本组2例病例均进行了肿瘤切除术。随访资料显示均未见复发。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ParmarHV. Oncocytic lipoadenoma of submandibular gland: a case report[J]. J Clin Diagn Res, 2015, 9(3): ED5-6. DOI: 10.7860/JCDR/2015/11291.5693.
[2]
HirokawaM, ShimizuM, ManabeT, et al. Oncocytic lipoadenoma of thesubmandibular gland[J]. Hum Pathol, 1998, 29(4):410-412.DOI: 10.1016/s0046-8177(98)90125-3.
[3]
LauSK, ThompsonLD. Oncocytic lipoade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 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7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Head Neck Pathol, 2015, 9(1):39-46. DOI: 10.1007/s12105-014-0543-7.
[4]
ChiCL, KuoTT, LeeLY. Oncocytic lipoadenoma: a rare case of parotid gland tumor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Pathol Transl Med, 2015,49(2):144-147. DOI: 10.4132/jptm.2014.02.10.
[5]
CelikM, DorukC, BayramA, et al. Lipoadenoma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J]. J Craniofac Surg, 2017, 28(7):e680-e682. DOI: 10.1097/SCS.0000000000003831.
[6]
AgaimyA, IhrlerS, MärklB, et al. Lipomatous salivary gland tumors: aseries of 31 cases spanning their morphologic spectrum with emphasis on sialolipoma and oncocyticlipoadenoma[J]. Am J Surg Pathol, 2013,37(1):128-137. DOI: 10.1097/PAS.0b013e31826731e0.
[7]
KliebHB, Perez-OrdoñezB. Oncocytic lipo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with sebaceous differentiation. Study of its keratin profile[J]. Virchows Arch,2006, 449(6):722-725.DOI: 10.1007/s00428-006-0317-z.
[8]
GustafssonH, KjörellU, CarlsööB. Cytoskeletal proteins in oncocytic tumors of the parotid gland[J]. Arch Otolaryngol, 1985, 111(2):99-105.DOI: 10.1001/archotol.1985.00800040063008.
[9]
IlieM, HofmanV, PedeutourF, et al. Oncocytic lipo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cytogenetic analysis[J]. Pathol Res Pract, 2010, 206(1):66-72.DOI: 10.1016/j.prp.2009.02.008.
[10]
PusiolT, FranceschettiI, ScialpiM, et al. Oncocytic sialolipoma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with sebaceous differentiation: a new pathological entity[J].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09, 52(3):379-382. DOI: 10.4103/0377-4929.55000.
[11]
RuangritchankulK, ConnorS, OakleyR. Oncocytic sialolipoma of parotid gland: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Head Neck Pathol,2019,13(4):548-553. DOI: 10.1007/s12105-018-0993-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