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6,35(4) : 365-370.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6.04.006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能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建立有效的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 

方法

纳入接受口服阿司匹林(>75 mg)大于2个月的稳定性冠心病老年男性患者938例,收集详细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模型和风险评分,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验证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和鉴别效度。 

结果

本研究预测模型纳入7项危险因素,各项评分方法分别为肌酐>110 μmol/L计1分;空腹血糖>7.0 mmol/L计1分;血脂代谢异常计1分;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为2支计2分,3支及以上计4分;体质指数20~25 kg/m2计2分,>25 kg/m2计4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计2分;吸烟计3分。H-L检验P≥0.05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70。 

结论

量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建立有效的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预测模型,为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引用本文: 郝卫军, 曹剑, 高凌根, 等.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J]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6, 35(4) : 365-370.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6.04.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抑制血小板激活并阻止血栓形成,已成为公认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1]。然而,一些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出现各类血栓事件,称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2]。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在5年内发生主要缺血事件的风险是非抵抗者的1.8倍,心血管病死率也增加3.5倍[3]。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阿司匹林抵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发生心肌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P=0.015)[4]。Gum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抵抗能增加患者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系统回顾分析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抵抗增加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发生风险[6]。一项纳入20个研究(9187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可预测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复合缺血事件的发生(OR值分别为3、4.14、4.95),且其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为正常血小板反应的3.4倍[7]。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在临床上常见,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重要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是血小板药物抵抗的预测因素[7]。本研究纳入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通过相关检测和分析,初步建立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旨在指导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