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原因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38(6) : 635-639.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9.06.01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机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分析不良预后原因。

方法

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再通治疗且年龄≥80岁的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影像学、再通治疗与并发症、临床预后等资料,分析不良预后的具体原因。

结果

共纳入20例高龄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3.3±4.1)岁。均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再通成功(mTICI 2b-3)率为70%;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5%。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mRS 0~2级)者35%,预后不良者(mRS 4~6级)55%。分析该11例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归因于发病重或就诊时间较晚者2例;归于再通不成功或再通并发症者3例;归于高龄相关因素者6例,其中,合并闭塞以外动脉多发重度狭窄、侧支血流代偿差、卒中进展迅速者3例,因内科并发症加重致预后不良者3例。

结论

高龄卒中患者存在内科并发症较多、伴有闭塞血管以外其他动脉重度狭窄等;侧支代偿差、原有内科并发症等可能是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引用本文: 祁鹏, 陆军, 王利军, 等.  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原因分析 [J]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 (6): 635-639.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9.06.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最高的人群[1]。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适宜患者首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高龄患者取栓治疗的结果表明该人群同样可以从取栓治疗获益[2]。尽管高龄人群通过机械取栓可获得相似与年轻人群的高再通率,但其总体预后相对年轻患者更差[3,4]。有研究比较了高龄与非高龄患者的取栓结局,认为高龄组预后不良可能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再通时间长等因素有关[5,6],但这些研究常忽视了高龄患者病变特点与并发症等对预后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再通治疗的过程与预后,分析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的具体原因,以期为高龄患者再通治疗的病例筛选与改善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