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大剂量照射后Calyculin 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35(2) : 88-91.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2.003
摘要
目的

探索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大剂量照射后Calyculin A(C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X射线照射离体外周血,吸收剂量为0、1、5、10、15和20 Gy。RPMI 1640培养基培养,CA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1、4号全染色体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畸变阳性细胞数及两条染色体断片数,拟合剂量效应曲线。

结果

以阳性细胞作为观察对象,剂量范围在0~15 Gy时,阳性细胞数和照射剂量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Y=0.008+0.065D+1.858×10–5D2(R2=0.994)。以断片数作为观察对象,剂量范围在0~20 Gy时,同样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Y=–0.032+0.216D–0.01D2(R2=1.0)。

结论

用FISH分析C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可用于估算大剂量照射后的生物剂量。

引用本文: 马娅, 丁卜同, 卢峰, 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大剂量照射后Calyculin 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2) : 88-91.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2.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用双着丝粒染色体和着丝粒环作为生物剂量估算的金标准,估算急性均匀照射情况下的生物剂量非常准确,但在照射剂量超过5 Gy的大剂量照射事故时,由于受照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急剧减少、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和间期细胞死亡、取样时间等因素很难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相,用双着丝粒等染色体畸变进行分析有很大局限性。陈英等[1]通过延长培养时间到72 h建立了特大剂量照射后的剂量–效应曲线,但是染色体畸变可能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丢失,从而影响剂量估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大剂量受照后,早熟凝集染色体(PCC)成为生物剂量估算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对电离辐射诱导PCC的研究中,观察指标主要有PCC环和PCC断片,但是由于PCC染色体在G1期以单体形态存在,计数PCC断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此外,PCC环的形态各异,有实心环、肾形环、空心环等,计数PCC环同样比较繁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直观地看到标记染色体的畸变情况,本实验拟用Calyculin A(CA)联合秋水仙素诱导大剂量照射后的早熟凝集染色体,收获制片以后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早熟凝集染色体(PCC),建立剂量–效应曲线,为大剂量受照后生物剂量的估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