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
PB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影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38(7) : 529-534.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7.009
摘要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因子PBK(PDZ连接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共65例宫颈鳞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BK和MMP-9的表达情况。体外照射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剂量为50 Gy/25次;外照射18次后予以高剂量率后装治疗,30~36 Gy/5~6次,3~4周。外照射开始后给予每周化疗,采用单药顺铂方案,顺铂(DDP)40 mg/m2静脉滴注,连续2~6周。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与PBK和MMP-9之间的关系。

结果

PBK在宫颈癌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3%,MMP-9为69.2%。PBK高表达组的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OS)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均明显低于PBK表达低的患者(χ2=4.324、8.068,P<0.05),MMP-9高表达组患者的PFS明显低于低表达组(χ2=5.134,P<0.05),PBK和MMP-9联合高表达组的OS和PFS比联合低表达组低(χ2=5.382、9.364,P<0.05)。

结论

PBK和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与宫颈癌的预后相关,联合检测PBK和MMP-9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的疗效。

引用本文: 孙晓革, 宝莹娜, 邱惠, 等.  PB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对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影响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 (7): 529-534.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7.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居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是仍不能令人满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同一期别恶性肿瘤的不同个体对于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寻找对治疗敏感的特异性生物治疗指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PBK(PDZ binding kinase)是DNA损伤修复因子,研究证实其在宫颈癌中呈阳性表达,并与宫颈癌的分期、肿瘤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3,4,5],而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在宫颈癌的侵袭及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6,7,8,9]。目前研究表明,PBK能够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但是其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宫颈癌中PBK和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PBK联合MMP-9检测是否能够评价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