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39(3) : 218-223.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3.011
摘要
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测量,比较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139号报告推荐的4种单双剂量计算法对估算心血管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之间的差异,以探讨这4种算法对介入诊疗场景的适用性。

方法

模拟第一术者的男性躯干模体穿戴铅衣和铅围脖,在其体内布放热释光探测器,在其铅衣内外布放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模拟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场景,通过模拟测量得到的器官剂量计算第一术者的有效剂量,与通过个人剂量计及4种单双剂量计算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由模拟测量计算得到的有效剂量为0.581 mSv;而用Swiss ordinance法、McEwan法、Von Boetticher法与Martin-Magee法估算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667、0.484、0.485和0.726 mSv,与模拟测量得到的有效剂量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4.8%、-16.7%、-16.5%和24.9%。

结论

4种计算方法得到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与模拟测量结果均有较大的差异;从辐射防护观点出发,推荐使用Swiss ordinance法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引用本文: 张璇, 徐辉, 丁艳秋, 等.  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程序中第一术者有效剂量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3) : 218-223.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3.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介入诊疗病例不断上升,对介入医师带来的辐射危害风险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单双剂量计算法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对介入医师有效剂量的准确评估[1]。其中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于2018年颁布了《介入治疗中的职业放射防护》(ICRP 139)[2],该报告推荐了4种用于介入医师剂量评估的方法,分别为Swiss ordinance法[3]、McEwan法[4]、Von Boetticher法[5]和Martin-Magee法[6]。Swiss ordinance法[3]最初于1999年由瑞士联邦政府提出,该法规建议当工作涉及高剂量辐射时,需利用双剂量计算法对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评估。McEwan法[4]是McEwan于1999年根据新西兰国家辐射实验室(National Radiation Laboratory, NRL)发布的外照射剂量资料推算得到的,其算法均是在未佩戴铅围脖情况下使用。Von Boetticher等[5]根据德国放射防护委员会2006年发表的第43号报告中器官相关转换系数fk,T及能量相关转换系数fp推算得到Von Boetticher法,ICRP 139号报告中算法的αβ系数与原文不一致,调换了位置,本次计算按照ICRP 139号报告里的公式计算。Martin和Magee[6]通过汇总前人关于在不同管电压,不同铅当量情况下,使用单个剂量计评估时有效剂量与个人剂量当量的比值,提出了介入医师单剂量计算法公式。有学者认为采用Von Boetticher法估算易高估术者的有效剂量[7],而其他3种方法评估术者有效剂量的准确性在国内少有研究。现场仿真人体模型模拟法直接采用现场模拟重建的形式进行有效剂量测量,其结果一般较为可信。介入医师中往往第1术者接受的剂量最大,因此本研究采用现场模拟测量估算一种典型心血管介入诊疗场景中第1术者的有效剂量,同时,再应用4种不同算法估算其有效剂量,并进行比较,为合理评估介入诊疗程序中第1术者的受照剂量以及开展其个人剂量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