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39(6) : 434-438.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6.006
摘要
目的

分析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两种固定方式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相关临床因素对其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例,18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16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利用锥形束CT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分布,计算群体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分析临床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总体以热塑体膜组为优,但仅在TyRy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85、2.427,P< 0.05)。依据系统和随机误差计算PTV外放边界,热塑体膜组在TxTyTz方向分别为2.65、4.36、2.87 mm,乳腺托架组分别为5.71、6.07、4.20 mm。多因素分析发现,BMI是影响Ry摆位误差的潜在因素(t=-2.785,P< 0.05)。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缩小PTV外扩边界,这一点在高BMI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引用本文: 徐晓, 张敏娜, 王冰, 等.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相关因素分析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6) : 434-438.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6.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放疗可能增加乳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其中以心脏损伤的问题尤为突出[1]。近年来随着放疗设备的发展和进步,已有多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可实现更好的肿瘤靶区覆盖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保护,但这同时也对固定、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乳腺托架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但其受患者体型、乳腺大小、患者手臂外展和上举、技术员摆位操作等影响较大,这些不稳定因素在保乳术后的患者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临床使用重复性较差[3,4]。热塑膜体位固定临床已有多年应用,但将其用于胸腹部肿瘤患者的体位固定仍未得到普遍认可,如乳腺癌术后放疗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受皮肤建成区效应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担忧就是提高表皮的剂量而增加损伤。然而,近期的一些基于现代调强放疗技术的研究显示,将热塑体膜技术用于乳腺癌患者的放疗,不仅可以减少呼吸及器官运动造成的靶区不确定性,而且不会增加皮肤的损伤[5,6,7]。本研究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并分析临床因素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