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
上海市闵行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5,35(12) : 896-899. DOI: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5.12.007
摘要
目的

分析闵行区婴幼儿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3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在闵行区婴幼儿HRV腹泻监测点医院采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797份,HRV检出率为15.31%(122/797)。HRV检出季节分布明显,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形成一个高峰,检出率分别为40.0%、46.91%及25.76%,峰顶位于12月份。检出率最高为12~<18月龄组,为24.32%(45/185),不同月龄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79,P=0.001)。以散居婴幼儿为主,占95.08%(116/122);幼托机构婴幼儿占4.92%(6/122)。户籍婴幼儿占22.13%(27/122);非户籍占77.87%(95/122)。临床症状属于中度(Vesikari Scale评分为6~10分)的阳性数占阳性标本总数的59.84%(73/122),28.69%(35/122)属于轻度(Vesikari Scale评分为1~5分),11.48%(14/122)属于重度(Vesikari Scale评分为≥11分),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7,P=0.002)。其中20例行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接种率为16.39%(20/122),2例有2剂次接种史,18例有1剂次接种史。

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散居婴幼儿家长中开展季节性防范工作尤为重要,建议对小于12月龄婴幼儿在HRV感染高峰前做好ORV疫苗接种等防治工作。

引用本文: 余峰, 曾玫, 杜艳, 等.  上海市闵行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J]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5, 35(12) : 896-899. DOI: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5.12.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是引起婴幼儿急慢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HRV感染造成的腹泻都成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HRV属呼肠孤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节段组成。按其内衣壳蛋白VP6抗原特异性不同,将轮状病毒分为A~G七个组,A组主要感染婴幼儿,B组主要感染成年人,C组主要引起散发病例。为了解闵行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构成情况,本研究前瞻性观察2个HRV流行季节(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全年HRV流行病学特征。对辖区内797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分析,以期能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