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差异性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9,39(2) : 100-105. DOI: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9.02.004
摘要
目的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人THP-1单核细胞和HL-60细胞分别用佛波酯(PMA)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预处理,使其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和HL-60-ATRA中性粒细胞吞噬问号钩体能力。采用透射电镜法检测胞内钩体形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胞内问号钩体活力和死亡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不同吞噬细胞内吞噬溶酶体形成率。

结果

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和HL-60-ATRA中性粒细胞均能吞噬问号钩体,但前者吞噬问号钩体能力显著强于后者(P<0.05)。胞内问号钩体都以吞噬泡的形式存在于上述两种吞噬细胞内。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杀灭胞内问号钩体能力显著强于HL-60-ATRA中性粒细胞(P<0.05)。THP-1-PMA单核-巨噬细胞内问号钩体与溶酶体共定位率显著高于相应的HL-60-ATRA中性粒细胞(P<0.05)。

结论

单核-巨噬细胞而非中性粒细胞作为主要的吞噬细胞在吞噬、杀灭入侵问号钩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内较低的吞噬溶酶体形成率可能是导致其杀灭问号钩体能力较低的原因。

引用本文: 陈旭, 刘英, 王铭, 等.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能力及吞噬溶酶体形成差异性研究 [J]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9, 39(2) : 100-105. DOI: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9.02.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感染引起的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传染病[1]。以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地区最为常见,我国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疫区之一[2,3,4]。全球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其死亡率达5%~20%[5]。钩体宿主动物众多,目前发现约有180余种,其中小鼠和家畜对人类危害最大,动物感染钩体后病情轻微甚至呈无症状携带状态,但可从尿液持续向环境中排出钩体污染水源和土壤,当人接触到被钩体污染的水体(疫水)或土壤(疫土)后,钩体会通过黏膜(鼻、口、眼)或皮肤伤口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迅速扩散到人体肺、肝、肾等组织器官,进而产生肺出血、黄疸、肾衰竭等病理变化[6,7,8]。尽管致病性钩体种类繁多,但在我国以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流行最广[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