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SUTURE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39(1) : 10-13. DOI: 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8.01.003
摘要
目的

总结篷内缝扎+篷底复位加强(SUTURE)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经验和术后初期随访结果,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对连续64例行机器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中应用SUTURE技术。患者年龄(66.6±1.6)岁,范围53~81岁。术前PSA 1.41~152.53 ng/ml,中位值PSA 15.29 ng/ml。术前肿瘤分期T1cN0M0~T3bN0M0。患者均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穿刺针数6~15针。Gleason评分6~10分,平均7.3分。术前均行全身核素骨扫描、MR检查评估局部分期及骨转移情况。64例均行机器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中采用的SUTURE技术由篷内缝扎和篷底复位加强两部分组成。首先行篷内缝扎,在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完整性的前提下结扎控制背静脉复合体;然后行篷底复位加强,将耻骨前列腺韧带及篷底背静脉复合体断端与膀胱前壁缝合,重建悬韧带功能,恢复局部解剖结构。术后随访患者血清tPSA变化及尿控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6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机器人手术时间66~15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06±15)ml,范围50~300 ml。术后2~4 d下床活动,14 d拔除导尿管。术后病理分期pT2aN0~pT3bN1,25例有包膜侵犯,12例有精囊侵犯,37例有神经侵犯。术后Gleason评分6~10分,平均7.2分。术后1个月血清tPSA 0.007~12.050 ng/ml,中位值PSA 0.047 ng/ml。49例术后随访1~6个月,术后1个月20例(40.8%)排尿可控;33例随访≥3个月的患者中25例(75.8%)排尿可控。

结论

在机器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运用SUTURE技术可达到确切缝扎背静脉复合体、加强吻合口前壁及耻骨前列腺韧带重建的目的,术后尿控恢复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系统化的背静脉复合体处理技术。

引用本文: 施振凯, 王海峰, 王燕, 等.  SUTURE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J]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 39(1) : 10-13. DOI: 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8.01.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开展,各中心已积累了大量手术经验,手术技术已逐步成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手术相关指标已趋向稳定[1,2,3,4]。如何更好地控制肿瘤、提高术后尿控率、保护性功能已成为手术技术提高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控尿技术更是其中的研究热点,文献已报道了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应用膀胱颈保留[5]、保留尿道长度[6]、后壁重建[7]、膀胱颈成形[8]等技术来改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本研究是在术者进入技术稳定期后[9],吸取多种技术精髓,结合术者自身经验提出篷内缝扎+篷底复位加强(suture-under-tent and underside-reposition-enhancement,SUTURE)技术,旨在通过技术改进改善患者术后尿控恢复情况。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