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疗效分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39(4) : 256-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8.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0例,女172例。年龄18~77岁,平均48.1岁。其中肾结石27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80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20例。结石直径5~35 mm,平均15.7 mm。单发结石252例,多发结石127例。237例合并泌尿系感染,14例有菌血症。术前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7.32±2.96)×109/L、(4.59±0.71)×1012/L。所有患者均取健侧斜仰卧位,术中应用具有压力反馈控制功能的医用灌注吸引平台和可测压力的输尿管软镜吸引鞘,行可智能监测、控制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输尿管软镜吸引鞘后端分别连接至灌注吸引平台的负压吸引装置和测压装置。灌注吸引平台设定肾盂内压控制值为-15~-5 mmHg(1mmHg=0.133kPa),设定腔内压警戒值和极限值,灌注流量为50~150 ml/min。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碎石,同步吸引取石。记录术中肾盂内压、手术时间、清石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372例中330例一期顺利完成手术;7例因置入吸引鞘失败留置双J管2周后二期完成手术;1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术中改行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6例术中未发现结石,改行输尿管软镜检查;17例因输尿管狭窄改行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术中肾盂内压均控制在20 mmHg以内。337例完成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患者,手术时间15~180 min,平均58.9 min;结石清除率为95.55%(322/337)。术后发热发生率为2.97%(10/337),菌血症发生率为1.19%(4/337),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为0.89%(3/337),因灌注液体外渗致腰痛的发生率为0.59%(2/337),无周围脏器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7.55±2.95)×109/L、(4.12±0.62)×1012/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控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具有灌注吸引、压力反馈、智能控压、腔内压可视化的特点,是一种新型、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一期清石率高的手术方式。

引用本文: 朱贤鑫, 宋乐明, 杜传策, 等.  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疗效分析 [J]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 39(4) : 256-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8.04.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创伤小,疗效肯定,在上尿路结石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国内常见的术式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加套石篮取石术,但术中不能监测和控制肾盂内压力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取石时间长,这限制了输尿管软镜的临床应用[2]。监控肾内压力和提高手术效率仍是该手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具有压力反馈控制功能的医用灌注吸引平台(简称平台)和可测压力的输尿管软镜吸引鞘(简称吸引鞘),联合二者实施可智能监测、控制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我们开展智能控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372例,现总结其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经验,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