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
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40(12) : 1595-1600.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9.12.017
摘要
目的

评价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男性艾滋病干预效果。

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个体水平的社区干预类试验,通过分层抽样方法确定杭州市某区12个乡镇(街道)作为干预组或对照组(每组各6个研究现场),该乡镇(街道)内所有研究对象统一纳入干预组或对照组。入选标准为自我报告最近1年发生过非婚性行为的≥50岁男性。估算样本量为290人。对干预组实施为期12个月的综合干预,按照每3个月1次、共4次不同干预措施(警示性教育、信息辐射、行为参与和播放专家讲座)。评估指标包括最近1年非婚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发生率,最近1年和最近1次非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

结果

共招募到研究对象312人,基线调查300人,评估调查284人。300名研究对象中,年龄(65.58±7.89)岁,已婚/同居占71.33%(214/300),小学文化程度占52.00%(156/300)。干预组的前后比较,最近1年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降至59.42%(82/138)、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从79.73%(118/148)降至55.07%(76/138)、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从19.59%(29/148)升至51.22%(42/82)。对照组的前后比较,最近1年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降至74.66%(109/146)、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从91.45%(139/152)降至72.60%(106/146)、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从32.89%(50/152)降至31.19%(34/109)。评估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最近1年非婚性行为发生率(χ2=7.48,P=0.008)、商业性行为发生率(χ2=9.47,P=0.003)及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χ2=7.83,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干预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的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商业性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高,本干预研究实施的警示性教育、信息辐射、行为参与和播放专家讲座干预措施的效果明显。

引用本文: 刘丹丹, 曹晓斌, 李欢龙, 等.  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 (12): 1595-1600.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9.12.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艾滋病也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并向老年人群蔓延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流行的新动向[1]。近年我国艾滋病疫情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现的≥50岁HIV/AIDS例数逐年上升[2],占全部报告病例的比例也呈显著上升趋势[3,4,5]。>60岁老年人感染HIV已从2010年的0.6万增加到2015年的1.7万例[6],以男性为主[7]。≥50岁男性主要通过无保护的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HIV,而女性则主要通过婚内无保护性行为感染[8,9,10]。因此,减少≥50岁男性的异性商业性行为对控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有非婚性行为的≥50岁男性,开展为期1年的基于个体水平的艾滋病综合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为今后针对中老年人群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