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方案·指南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2) : 162-166.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5
摘要

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新生儿破伤风重症患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为规范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包括了非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分级、治疗等方面内容。

引用本文: 王传林, 刘斯, 陈庆军, 等.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 162-166.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1],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28 d,因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2]。为规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